首页 > 实时讯息 >

上市莞企年报观察|东莞控股2024年营收断崖式下跌,新能源业务整体亏损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0 10:59:00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程浩 东莞报道

4月8日,东莞发展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莞控股”)披露2024年年报,交出了一份"冰火两重天"的成绩单。报告显示,公司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16.92亿元,同比下降 63.91%;归母净利润为9.55亿元,同比增长43.26%;扣非归母净利润为8.27亿元,同比增长34.63%。

年报显示,目前东莞控股的高速公路主业萎缩,新兴业务贡献有限。莞深高速2024年通行费收入13.23亿元(占总营业收入的78.19%),同比下滑3.06%,新能源业务缺乏规模效应,金融业务与主业协同性弱,多元化业务呈现青黄不接。去年东莞控股通过处置东莞信托等资产获得4.43亿元投资收益,占利润总额37%,掩盖了主营业务的疲软。

投资收益托底掩盖主营业务疲软

年报显示,报告期东莞控股从事的业务包括高速公路经营管理、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融通租赁及商业保理业务。

报告期内,考虑到轨道业务的投资压力及风险,东莞控股退出轨道交通业务,不再持有一号线建设公司股权。2024年末,公司总资产173.69亿元,同比下降40.86%;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6.92亿元,同比下降63.91%,东莞控股解释,下降均由于公司退出一号线建设公司所致。若上年同期扣除确认的轨道PPP建设服务收入,2024年收入仅同比下降1.80%。

报告期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55亿元,同比增长43.26%,主要由于公司退出一号线建设公司获得投资收益且上年出售东莞信托股权计提减值所致。而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梳理发现,去年东莞控股通过处置东莞信托等资产获得4.43亿元投资收益,占利润总额37%,掩盖了主营业务的疲软。

2024年年报显示,分行业营收占比方面,在实现的营业收入中,高速公路通行费收入13.23亿元,占总营业收入的78.19%;租赁及保理业务收入2.56亿元,占总营业收入的15.16%;新能源汽车充换电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合计0.86亿元,占总营业收入的5.10%。

年报显示,营收占比近八成的高速公路经营管理,依然是东莞控股的主要收入来源,影响该业绩的驱动因素主要为车流量和收费政策。公司持有莞深高速公路特许经营权,该资产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交通动脉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构成珠三角环线高速的关键路段,更形成贯通广州、深圳两大核心城市的黄金通道。

2024年,莞深高速车流量达到12,553.48万辆,同比增长0.3%,实现通行费收入13.23亿元,同比减少3.06%,且2024年各季度通行费收入均较2023年有所下降。年报显示,通行费下降主要由于雨水天气增多及莞番高速三期的开通对车流量造成一定的分流影响,缩短了车辆在莞深高速的行驶里程。更严峻的是,该路段收费权2027年到期,虽启动175.84亿元改扩建工程(已完成15%),但延期审批存在政策风险。

年报显示,依托东莞"双万"城市能级提升及大湾区经济发展机遇,东莞控股正积极推进莞深高速改扩建工程,通过通行能力扩容和设施升级,有效延长路产经营周期。随着区域产业升级及人口集聚效应显现,未来车流量增长潜力显著,持续巩固公司核心资产的竞争优势。

新能源业务整体亏损

年报显示,目前东莞控股的新兴业务贡献有限,新能源业务缺乏规模效应,金融业务与主业协同性弱,多元化业务呈现青黄不接。其中,新能源充电业务收入仅0.86亿元(占比5.1%),且东能、康亿创两家子公司合计亏损2837万元;金融业务中融通租赁净利5197万元,但宏通保理因计提1.04亿元减值导致亏损2788万元。

报告期,融通租赁实现营业收入7194.21万元,净利润为5197.64万元;宏通保理实现营业收入18631.70万元,净利润为-2788.47万元,本期出现亏损主要由于宏通保理对东莞市瑞盈酒店投资有限公司开展的保理业务按 15%比例计提减值,增加计提减值10426.18 万元,反映该公司在商业保理业务的风控缺陷。

在对外投资管理方面,公司主要投资单位为东莞证券、虎门大桥等。报告期,公司确认对联营企业、合营企业投资收益合计2.28亿元,同比上升35.21%。为优化资产结构,报告期公司完成转让东莞信托22.2069%股权、长安村镇银行5%股权。

在众多业务中,新能源业务被东莞控股寄予厚望。年报显示,2024年东莞控股的新能源汽车充换电业务整体亏损。东莞控股的下属公司东能公司及康亿创公司致力于新能源汽车充换电站建设及充电服务。公司发布新能源品牌“超易充”,同步上线“超易充”小程序,加速构建“超充”网络,探索实施“光储充换”一体充电模式,研究推动交能融合项目,提升核心竞争力,助力公司新能源业务整体发展壮大。截至目前,两公司充电站已有144座,换电站16座,合计功率22.74万千瓦,分布在东莞、广州、南京等城市。

报告期内,受公交业务缩减、市场竞争加剧及收入确认方式的影响,康亿创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200.29万元、归母净利润-2466.08万元;东能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11.69万元,净利润-371.37万元。

年报还显示,公司的研发费用出现腰斩的情形。2024年研发费用仅412.56万元,同比下滑52.63%,研发人员减少11.76%。充电桩业务虽取得6项专利,但"光储充换"一体化等战略项目仍处筹备期,且公司研发强度(研发费用/营收)仅0.24%,低于交通行业0.8%的平均水平,技术储备较为薄弱。

对于新能源业务,东莞控股表示仍将持续看好。年报显示,随着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的持续突破,能源补给需求日益凸显。根据东莞新能源车产业协会数据,至2024年底,东莞新能源车保有量约31.31万辆,同比增长46.81%,充电需求仍处于释放阶段,未来充电业务存在较大发展空间。

东莞控股表示,今年将提速布局新能源充换电及相关产业,打造第二增长曲线。今年东莞控股将全面布局东莞“三横五纵”充电网络,继续探索“光储充” 一体化模式,结合光伏、储能与充电设施进行有机融合和多能互补,降低用电成本。同时,推动超易充与小桔等平台互联,探索如重卡超充、液冷设备、交能融合等新能源充电领域的其他发展机遇,持续提升充电平台利用率及市场占有率。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