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十二条措施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大众网记者 蔡君君 威海报道
3月31日,威海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真抓实干勇争先 狠抓落实促发展”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市政府副市长、党组成员刘奎忠,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朱建超,市总工会党组成员、副主席王庆文,市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副主任于蓬,介绍《加强新时代威海市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十二条措施》有关情况。

《十二条措施》围绕高技能人才引进、培育、评价、激励等主要环节,提出四大行动、十二条具体措施,助推高技能人才规模、素质、结构与全市高质量发展要求相适应。
实施技能人才培养提升行动。加快培育建设各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高技能人才平台,深入实施“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年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不少于2万人次。统筹推进“金蓝领”培训、企业新型学徒制、现代学徒制等,培养适应产业发展和企业岗位需要的高技能人才。进一步改善技工院校办学条件,提升办学质量,借鉴韩国制造业“产教合一”经验,探索建立中韩工学一体技工培育新模式。
实施技能人才职业拓展行动。支持企业设立技能津贴、带徒津贴等,鼓励高技能人才在岗位上发挥技能、带徒传技。引导企业建立健全基于岗位价值、能力素质和业绩贡献的技能人才薪酬分配制度,逐步提高技能人才待遇,增强技能岗位吸引力。建立健全技能人才柔性流动机制,鼓励技能人才通过兼职、服务、技术攻关、项目合作等方式更好发挥作用,倡导“产业链”内企业建立技能人才共享交流机制。
实施技能人才成长进阶行动。支持企业健全“新八级工”技能岗位等级设置,在设有高级技师的工种中增设特级技师和首席技师技术岗位,进一步畅通技能人才技术技能晋升通道。构建以自主评价企业为主体,以社会培训评价组织为支撑,以专项职业能力考核机构为补充的评价机制,满足多元化评价需求。市区两级财政每年共拿出400万元,支持企业自主评价高技能人才。发挥职业技能竞赛引领作用,加大竞赛支持和奖励力度,对获得世界技能大赛金牌、银牌、铜牌的选手,分别给予50万元、20万元、10万元奖励。对在市级以上职业技能竞赛中位居前列的获奖选手,都设置了资金奖励举措。
实施技能人才激励示范行动。逐步完善以政府奖励为引领、行业企业奖励为主体、社会奖励为补充的市级高技能人才奖励体系。给予中华技能大奖、泰山产业领军人才技能领军人才一次性奖励20万元,全国技术能手获得者一次性奖励10万元,管理期内威海市首席技师政府津贴1000元/月,威海工匠、威海市有突出贡献的技师一次性奖励1万元。加强对技能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选树高技能人才典型,大力宣传技能人才作用和贡献,营造尊重劳动、重视技能的社会氛围。加大资金统筹和支持力度,对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给予充分保障。
《十二条措施》紧紧围绕“大抓经济、大抓基层、大抓落实”鲜明导向,创新推出一揽子政策措施,着力构建政府引导、政策支持、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高技能人才工作体系。
注重紧扣产业,强化靶向支持。《十二条措施》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与加快服务全市重点产业发展、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紧密结合,推动形成产业集聚技能人才、技能人才引领产业发展的良好局面。
注重聚焦一线,强化激励引导。坚持技能价值激励导向,进一步增强技能人才的社会认可度和技能荣誉感。
注重问题导向,强化多元供给。聚焦制约技能人才发展的堵点痛点,从打通技能人才成长进阶通道、深化技能人才评价改革等方面,提出若干举措,让一技之长者有事业舞台、有上升通道。
近年来,威海市大力实施技能兴威战略,打造“技能兴威”品牌,全市建成市级以上平台53家,获评市级以上荣誉称号1821人。
夯实培训基础,让技能人才长本事、有舞台。一方面,创新实施“工学一体技工培育项目”,搭建“培训机构列单、企业选单、政府买单”和“院校与企业结合、理论与实训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的“3+3”工学一体培训模式,2021年以来,累计开展各类群体技能培训16.22万人次,每年举办市级技能竞赛30余场,以赛促学,以赛强技。另一方面,围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以及新职业、新业态,开设了10个大类、32个专业,3家技工院校获评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家院校两次被人社部确定为世界技能大赛集训基地,校企共建实训基地30个,为我市企业稳定输送了大批应用型技能人才。
拓宽评价通道,让技能人才有奔头、增干劲。一方面,开展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把技能人才评价权“放”给企业,全市自主评价企业、社会培训评价组织达到315家,累计发放职业技能等级证书6.9万本。另一方面,深化高技能人才与技术人才“贯通互评”,目前已经扩大到农业、工艺美术、技工院校等8个职称系列,共有41名技能人才获得相应领域职称。
聚焦激励保障,让技能人才有获得感、得实惠。在政策激励方面,出台《加强新时代威海市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十二条措施》,给予中华技能大奖等高技能领军人才最高20万元奖励,给予世界技能大赛获奖选手最高50万元奖励。在服务保障方面,为符合条件的100多名高技能人才,发放威海“英才卡”,高技能人才持卡享受子女入学、医疗保健、交通出行等30项绿色通道服务,服务数量和内容在全省均处于领先水平。
与此同时,威海市总工会通过技能赋能、激励引领、资源整合三条路径,全面助力高技能人才队伍量质齐升,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我市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构建能力提升平台,推动“一岗多能”。搭建竞赛提能平台,围绕产业链、重点项目、创新创效等领域开展示范性竞赛100场次,选拔优秀人才参加全国、省级竞赛,实现竞赛从班组到企业、行业、重点工程、产业链的全贯通。建设培训提升平台,建成31家市级工匠学院,基本覆盖全市高技能人才紧缺领域,成立工匠学院联盟,1200多名高技能人才实现技能等级再提升。
完善激励引领机制,畅通发展通道。加强榜样引领与荣誉倾斜,培育20名“威海工匠”,每名“威海工匠”奖励1万元,2024年培育2名齐鲁大工匠、5名齐鲁工匠和5名省级产业工匠,在各级劳模、五一奖等评先选优中向高技能人才倾斜。聚焦产业链上百人以上建会单位开展能级工资集体协商,推动技术工人“以技提薪”,百人以上企业集体协商签订率达90%,能级工资集体协商签订率达70%。
优化技术资源配置,促进产业协同。建立“企业基础—产业标杆—市级示范”的三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创建机制,重点支持先进装备制造、碳纤维等战略性产业,2024年新建市级示范工作室25家,覆盖80%重点产业链企业。打造工会“技术红娘”品牌,摸排企业一线生产技术难题,对接全市高校、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等“外脑”,全力突破企业“卡脖子”难题,先后促成天润工业等企业的86项技术完成合作,合作研发产品创造效益1100余万元。
此外,自2019年技能人才评价社会化改革以来,威海市不断健全技能人才评价机制,扎实推进“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加强技能人才评价监督管理,促进技能人才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累计组织威海市各类评价机构发放各类等级证书6.9万本。
全力推动和支持企业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进一步激发企业自主评价工作活力,支持各类以技能人才为主体企业自主开展技能人才评价工作,明确了企业在开展技能人才评价工作中的自主权,面向本企业职工发放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扎实推进“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畅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支持企业在设有高级技师的职业(工种)中增设特级技师和首席技师技术职务(岗位),引导企业建设特级技师、首席技师薪酬待遇体系,比照企业正高级职称、高级管理人员享受相关待遇。
持续推进社会培训评价组织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专业化、精细化发展,符合条件的社会培训评价组织可根据市场和就业需要,面向全体劳动者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目前威海市有11家社会培训评价组织,可面向全社会符合条件的劳动者开展电钳车铣、汽车维修、育婴保育、家政养老、烹调面点等22个常见职业(工种)的等级认定,并且将根据社会需求不断扩容提质。
着力推进职业(技工)院校学生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威海市已有4所技工院校按照政策规定可对应届毕业生开展技能等级认定,今年将开展驻威高校学生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推动学历+若干职业技能证书制度落地,让学生掌握更多一技之长。
积极开展专项职业能力规范开发和社会化考核工作,专项职业能力为可就业创业的最小技能单元(模块),达到法定劳动年龄、具有相应技能的劳动者,均可申报专项职业能力考核。目前威海市备案22家专项职业能力考核机构,可开展胶东鲅鱼水饺制作等13项具有地域标记的专项考核,开发乳山喜饼等7项专项考核规范。同时,正在努力打造具有突出技能水平、良好市场需求和社会价值的“威海特色”专项职业能力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