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易解》“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
【原文】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译文】
子贡问怎样才能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先行动,然后再说话。”
【注释】
(1)《朱注》引范祖禹曰:“子贡之患,非文之艰而行之艰,故告之以此。”
(2)《大义》:“政治学问,皆以力行为先。”
【解读】
孔子始终主张 “讷于言而敏于行”(4.24),反对“巧言令色”(1.7和17.17),这里提出“行先言后”,具体情境很可能是针对子贡能言善辩而发,但毫无疑问也具有某种普适性。
关于言行关系,《周易》和《论语》的思想基本一致。比如家人卦《大象》云“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系辞上》云“默而成之,不言而信”,《乾文言》云“庸言之信,庸行之谨”等等,总之都是强调,一方面要“言之有物”,另方面要“言行合一”。只不过,是否一定要“行先言后”呢?《周易》似乎没有这样的说法。此或因为《周易》通过卦象爻象、卦辞爻辞提供了一个关于这个世界的全方位(天地人)的形上体系,故其更强调要照着这个体系的要求而言而行即可,并没有强行将两者的前后问题予以分辨。
比如《系辞上》有一段著名的话:“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像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恶也。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此处之“赜”,即杂乱之万物也;“拟”,比类也;“典礼”,常理也。翻译成白话,就是说,圣人看到天下的事物太过繁杂,从而模仿其形态而画卦分类,象征得恰如其分,这就形成了卦象;又看到天下事物的变化太过纷乱,就观察其中的阴阳会通之处,在变化中找出其中不变的常理,在爻下附上文字来说明之,这就是爻辞;这样一来,当我们讨论世界上这些复杂的事物及其变化的时候,就没有那么麻烦了。在这个基础上,当我们面对具体事情的时候,如果想发言,只要比拟其卦象就可以了,所谓“拟之而后言”;如果想行动,只要参考其爻辞就可以了,所谓“议之而后动”;如此一言一动,可与《易》之变化规律相一致,故能事事均有成也。很显然,《周易》预设的这个形上体系,是《论语》所没有的,因而两者对言行关系的论述是有差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