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毕业后干什么(计算机行业就业尴尬问题)
摘 要: 随着信息产业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成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但是,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却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因此,学校要转变观念,调整教学计划,改革课程设置,建立校企合作、“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适应社会对计算机专用人才的需要。
关键词: 计算机专业就业 专业设置 课程设置
随着信息产业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成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根据人才需求信息调查,职位需求电子信息类排在前五位。虽然计算机类人才短缺,但计算机专业整体却面临就业难的尴尬。首先,IT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其次,众多的毕业生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这真是应验了那句俗话:“出口畅则入口旺。”面对学生就业的巨大压力,以及各高校之间毕业生就业的激烈竞争,提高毕业生的整体素质和就业核心竞争力已成为当务之急。
毕业生的就业需要学校转变工作观念,调整教学,进行适应社会需求的课程改革;要从多方面入手,实现全方位的真正意义上的改进。从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角度出发,遵从市场导向,提高实践技能,强化毕业生的自身业务能力,为更好地就业奠定基础。
1.计算机类专业就业情况调查
我国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最多时,毕业生与用人需求信息的比例高达1∶10以上。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不仅就业率高,就业质量也非常高,学生就业主要面向机关、事业单位和高收入的大型企业。随着高校扩招,计算机专业学生人数的急剧增加,再加上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现今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大不如前,就业的整体质量明显下降。
各高校在主动跑市场,为学生找就业的门路时候,往往忽略了自身知识的陈旧和教学方法的呆板,动手能力(核心技能、行业通用技能和职业专门技能)已成为用人单位最基础的入门证,毕业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远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因此,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日显突出和必要。
2.原有的知识体系分析
调查分析得知,大多数学院的课程体系沿用“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的三段式模式,并且内容方面更是本科的浓缩,没有形成自己的教学体系。教学往往偏重理论教育,学生实践能力普遍偏弱,与生产实践有相当的距离。课程设置不能适应企业要求,各职业院校间,专业设置雷同度高。在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上,开设的课程重复度高。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为例,该专业的基础能力要求毕业生能从事计算机硬件调试、安装与维护。在开设课程时,一些学院设置了“计算机基础”、“操作系统”、“计算机管理与维护”、“计算机集成技术”等课程,希望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掌握计算机的组建与管理能力。事实上,结果证明,学生学习了很多重复性知识,但依然不能很好地完成对应能力要求的工作。
3.学习内容与市场需求相结合
要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与技能,要有两个前提:一是学生要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二是所学的课程能够满足专业核心的技能要求,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专业核心技能。很多人认为:大学只是人生的一个过程,可以轻松过往,这样的认知结果是可想而知。教师要先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做好课程的合理设置,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下学好相关的课程,使他们真正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设置课程要分析就业趋势,找准方向,尤其是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主要去向是企业。所以在进行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时首先要做的就是做市场调查,走访企业。不仅要了解企业工作岗位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而且要知道企业的工作流程和具体操作规范,然后进行课程设置和知识扩展。
模块化教学,按照市场的需求,设置“模块化”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体系,明确目的,由浅入深,配合项目教学,有利于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培养计算机应用方向的人才。
校企合作,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面对教学内容严重滞后的状况,学校要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学生满足企业的需求,实现学生高质量就业。
4.学习内容与实践技能相结合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老生常谈,但人们总是谈得多,做得少。学习内容只是纸上谈兵,走出去只是学生的幻想。顶岗实习应该成为时尚,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应该普及。
加大“顶岗实习”环节,让学生体验真正的企业生产环境和工作流程,积累实际操作经验,从而有效地缩短同用人单位实际用人标准间的距离。
5.结语
针对计算机类专业的就业难的问题,需要更多的人进行研究和探讨。尽管近几年IT行业陷入低迷,但与其他专业相比,社会和用人单位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最大,供求矛盾并不突出。高校应通过在专业建设方面的努力,提高毕业生的竞争力,为学生就业奠定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