缑氏读音(我国难认的四大姓氏)
古人语:“姓氏者,标示家族血缘之符号也”,“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在古代社会姓和氏乃分而视之。也就是说姓是姓、氏是氏,这者合在一起才能区分出,别具一格的家族和血缘。
按照史书上的记载,中华古姓的起源主要有三大类,即图腾崇拜、宗教崇拜、祖先崇拜。
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形式最普遍的就是单姓,复姓、三字姓一直到九字姓,足有将近30000个姓氏,这在世界范围内都属于一大奇观。
绝大多数人对姓氏的了解,基本上都基于北宋初年编纂的《百家姓》。“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这本传统蒙学中原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04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很显然这只是中华姓氏中的冰山一角。
在众多姓氏中,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十大姓氏之外,其实还有很多大家闻所未闻的古怪姓氏。
尤其是被誉为中国最难认的十个姓氏,笪、缑、佴、逄、亓、厍、殳、眭、庹、仉、查,这些估计很少有人能认全。
这其中,就更不用提最难认的四大姓氏了,每一个看了都让人特别迷糊,能够读对的人也是凤毛麟角。
第一、缑(gōu)
“缑”姓读“篝”音,汉语拼音为(gōu)。这个特别少见的姓氏,最早起源于西周时期。“周卿王食采之邑,以邑为氏”,说明“缑”姓最早发源于缑邑。
当时社会中有卿士大夫因功受封于缑邑,所以起族人“以邑为氏”,改本姓为“缑”姓。
《魏书官氏志》有云:“渴侯氏改为缑氏”,也就是说渴侯氏曾被封于缑邑,他的后人以邑为姓氏才有了“缑”姓。
“孝子傅”曾有:“陈留缑氏女,名玉”的记载;《千家姓》中也有“陈留族”,陈留是现在的陈留镇,距开封市区20千米。
这说明“缑”姓后人,应该聚居于现在河南省。据人口调查考证,河南省偃师市有个缑氏镇。
同时在陕西省富平县美原镇利惠村,全村人都姓缑。虽然“缑”姓十分罕见并且也非常难认,幸好还有其后人流传于世。
第二、逄(páng)
关于逄(páng)姓的起源,目前主要有三种可信的说法。
第一种是出自姜姓,乃上古炎帝的后裔以国名为氏;其二,起源于夏朝乃知名弓箭手逄蒙后代;第三种说法是起源于春秋时期,当时齐国君主有车左官名逄丑父,他的后代也称逄氏。
专家学者比较倾向于第一种,即逄姓始祖乃逄伯陵。据《万姓统谱》记载炎帝裔孙名“陵”,商朝初年受封于逄并建逄国,世称其为逄伯陵。
后周武王灭逄国其后世子孙,便以原国名作为姓氏,这样就有了逄姓。
第三、厍(shè)
目前,关于厍(shè)起源可谓众说纷纭,但主要集中于源于官位,亦或是鲜卑族、羌族、蒙古族后裔等说法。
实际上厍姓是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位列第371位。作为现代极为罕见的姓氏,已经很难找到厍姓族人群体了。
北周时期曾有厍狄氏,后来改为“厍”姓们,所以说厍姓系出厍狄氏。历史上有很多“厍”姓名人,比如金城太守厍均等。
而据《风俗通》记载:“古守厍大夫,因官命氏。”这说明“厍”姓是由官名转化而来。
《后汉书·注》载:“羌中有厍姓,音舍”。而王先谦在《集解》也载,“厍”即“库”之俗音,但读音不作“kù”,而作“shè”,与“舍”音同。
现在厍姓族人遍布全国,西安市张屯村中的厍家家族现仍居住于此。
第四、亓(qí)
亓(qí)姓最早出自复姓丌官氏,从这一点可以得知应为丌官姓所改,这个姓氏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
据《姓氏寻源》载:“亓与笄同,掌笄官之后”,丌官,即亓官,原先是官名。也就是掌管“笄礼”的官,在头发上插笄的仪式,说白了就是古人年至十五岁时的成人礼。
据史书记载,孔子在十九岁结婚时,娶的夫人就是丌官氏的后人。因此,亓氏和丌官氏源流一样,姓源相同。
后来明初时朱元璋登基后,“丌官”复姓被改成了单姓“亓”。现代社会中这个姓氏比较罕见,已经很少有人姓“亓”了。
结 语
每一个姓氏的背后都有一段历史和故事,不同姓氏不仅代表着不同家族,同时也是区分血缘关系的重要标志。
在古代社会人们都非常重视自己的姓氏,也就是说头可流血可断,但不能抛弃姓氏,这一点在现代社会中也有所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