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如何构建最适宜的学校课程体系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8 11:12:00    

课程是教育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是育人育才的重要载体,是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抓手。校长如何因地制宜、因校制宜,把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育人“蓝图”,细化为学校育人“施工图”,构建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课程体系,以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和健康成长?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

有系统的课程思维

学校课程体系建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学校育人的“总蓝图”,关涉课程设置及其开设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实施要求以及考核评价等全要素全过程,也关涉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配备、资源环境、家长和社会参与等。校长需要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课程看课程,在空间上打破资源壁垒,在时间上贯通育人周期,统筹谋划并系统设计课程。

构建课程愿景。学校课程愿景构建要从学校办学历史中发现孕育学校文化的根与魂,从学校的办学理念、校训、校徽、校歌中挖掘学校育人的灵魂和精神,从学校发展的时空坐标中发现学校创新发展的逻辑起点和行动张力。切忌盲目跟风、凑热闹、赶时髦,动辄以学校开发出了数百门校本课程为荣,反而忽视了课程间的关联性和整体育人价值,防止为建课程而建课程、为建体系而建体系,结果倒置了本末、耽误了孩子。

紧跟时代需求。课程体系彰显着学校发展的课程谱系,学校课程体系要从基础型课程学习中促进学生同一或相邻学科课程知识间的迁移,从拓展型课程学习中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专业倾向、认知风格及解决问题等的潜能,从创新型课程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探求欲,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跨学科融合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比如说,《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在“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中提出实施“沃土计划”“脱颖计划”等,都需要学校在课程体系建构上下功夫。

注重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课程是教育目标的基础、教学活动的依据、学生学习的“蓝图”,在教材、教学、评价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中发挥着统领作用。因地制宜构建学校的课程体系,要围绕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公民素养、合作与交流能力、自主发展能力、信息素养等核心素养,充分挖掘当地丰富的课程资源,并将这些课程资源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世界,整合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中,用学生所熟识的语言、行为、方式等呈现课程育人活动。同时也要让大山里的学生知道山外的世界,让国内的学生知道国外的世界。

2

有高远的战略眼光

课程体系指向未来人才培养。学校管理者要按照学校的办学定位,围绕学生培养目标,深刻洞察和理解学校课程的价值,以此来构建课程体系,既扎根中国大地、赓续中华文脉,也要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构建课程美好的未来。

有高瞻远瞩的站位。学校课程体系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来建设。校长要有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想象力,挖掘课程资源、建构课程体系,使课程在育人育才中发挥固本培元的作用。比如积极回应增加体育活动时间,降低近视率、肥胖率,关爱学生心理健康等需求,发挥基础教育在服务教育强国建设中的基点作用。

着眼未来发展。课程体系具有突破当下局限、塑造未来格局的特点,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在课程建设上,要加强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发挥好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拓展补充、兼顾差异的作用。成体系化的课程建设需要从人的终身成长来看课程所具有的独特意义和价值,久久为功、系统设计。比如说,有学校与高校实验室、博物馆等合作设置了科学类体验性课程,从长远来看,对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具有重要意义。

落在实处细处。将“顶天”的课程育人“蓝图”转变为“立地”的实践活动,是课程管理者落实国家课程教学改革精神必须要做好的工作。比如说,将自然和社会资源与学校的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建立密切关联,借助山川河流构建四季课程,借助各类场馆开发红色教育课程,借助医院开发生命教育课程,借助村镇联合开展劳动教育课程,还有学校利用家长资源开发校家社协同、师生共创的课程等,诸如此类的实践探索,可以有力保障课程体系在育人育才中落地。

3

有专业的团队力量

学校课程体系的建构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活动,与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课程意识、课程规划、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以及课程资源的优化整合能力等密切相关。构建高质量课程体系,离不开专业的课程团队,包括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课程专家以及与相关课程关系密切的社会人员。

形成集体决策。课程体系是学校愿景的具象化表达,概括了学校的未来目标、使命及核心价值,是学校哲学中最核心的内容。课程体系要具有现实性、可信性与可操作性,让全体师生抱以信念,并焕发出热情与激情,形成价值共识。校长要面向师生和家长群体征求意见,诠释核心要义。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邀请课程专家参与指导。

发挥各方优势。课程设计是将课程理念转化为实践的“桥梁”,本质上是对课程观念和操作技术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在实践中要拟定课程目标、编制课程方案、开展课程实施、设计评价反馈,为课程运作及完善创造条件。这要求学校要根据课程目标和内容要求,组建课程开发小组,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优势特长。同时进一步发挥各类基地与场馆的优势,形成多模态课程,增强课程学习的体验感和获得感。

注重参与共创。课程执行是一个将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学校要创造调动全员参与课程的可能性和积极性。比如,很多学校开展校园义卖活动,如果将其作为“财商”课程中的部分内容,让学生参与课程设计、制定目标、设置内容、确定开展的时间地点、形成总结评价意见等,便能使学生成为课程的“共创者”。实践发现,当学生融入课程实践的过程中,课程实践的具身参与特质才能真正成为改变学生认知、触动学生情感的载体。

4

有全面的支撑保障

学校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有效运行,离不开制度机制的保障、课程资源的支持、专业团队的参与、教研工作的推动、监测评价的反馈等,要形成课程体系运行的闭环,促进课程体系的不断完善。

建立制度机制。学校课程体系构建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涉及课程开发的相关责任主体和利益相关者、经费的保障支持、校内外课程资源的调动、课程实施及效果评估等多方面的内容,需要建立系列长效的制度机制,保障课程的计划、决策、执行、控制等多个环节。在制度机制的规约下,学校才能按照既定的时间表、路线图推动课程的发展,保障课程运作的秩序和效率。

注重跟踪研究。研究是课程体系不断完善的专业支撑,是课程创新的动力之源。学校要建立研究共同体,激活校内教研资源、联动校外课程专家资源,开展跟踪研究。一方面总结既有的成果经验,凝练并总结规律,加强循证决策;另一方面要坚持理论引领实践和实践驱动理论创新,不断完善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优化课程实施方式,确保学校课程体系的建构紧扣时代脉搏、紧跟科技前沿、反映时代精神。

形成管理闭环。构建科学丰富的课程体系,根本旨归是构建高质量育人体系,学校课程体系是否能为每个学生个性化成长提供丰富的课程支持,是否达到了课程育人的预期目标,需要加强过程性监测、反馈与评估,使学校的课程建设有始有终、保质保量。

总体来看,因地制宜构建科学丰富的课程体系对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校长要对课程愿景有准确的定位、丰富的想象,对课程价值有敏锐的洞察、全面的理解,对课程实践有扎实的推动、全面的统筹,确保课程教学改革的精神在学校落实落好,以形成特色化的课程体系、高质量的育人方案。

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