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园区、引企业,火锅产业在此热辣开“煮”丨“镇”有看头—四川镇域经济样本调查⑧
编者按
四川有2000多个建制镇,因为区位地理、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不同,镇域发展独具特点、各美其美,“镇”有看头。
近日,四川日报全媒体、赛迪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集团)四川有限公司共同开展镇域经济样本调查,在行走中近距离发现一个个小镇所蕴藏的强劲发展动能。
本期一起走进德阳广汉市小汉镇。
川观新闻记者 文铭权 游飞 陈丽霏 德阳观察 周玉琴
【小镇名片】
小汉镇地处广汉市东北部,距广汉市区9公里,南距成都市区34公里,北距德阳市区9公里。为德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北区(原广汉工业集中发展区)核心承载区,2024年,规上工业总产值达137.72亿元,同比增长15.47%。
该镇先后获评“四川省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四川省环境优美示范镇”“四川省质量强市示范镇”“四川省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镇”和“2024镇域创新发展潜力西部100强”等荣誉。园区被评为四川省首批职业健康示范园区、四川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

【小镇故事】
4月8日一大早,位于广汉市小汉镇的四川省曾食记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曾食记”)各生产车间便快速运转起来。几辆大型冷链运输车在厂区一字排开,依次等待装货。“这批串串牛肉片、鲜肥肠等产品将发往西安、重庆等地。”该公司生产负责人叶舟说,前年新建4条一体化外包装生产线后,企业日产量达40吨以上,产能翻番后基本能满足客户需求。
“热气腾腾”的曾食记,是“热辣滚烫”的广汉火锅食材产业加快发展的一个缩影。
“广汉火锅锅具占全国市场份额六成以上;全国每100口火锅中,有80口火锅的牛油为广汉造;每3包花椒调味料、每5包辣椒面蘸料中,就有1包产自广汉;川渝市场六成以上鲜牛肉、鲜毛肚,由广汉供给。”谈及广汉火锅,小汉镇党委书记谢成满脸自豪。
作为“舌尖”上的新质生产力,广汉火锅已被培育成为产值规模达150亿元的知名产业。现已聚集火锅生产企业162家、火锅餐饮企业424家,形成从原材料到食材加工、产品研发、消费体验为一体的火锅全产业链,入选四川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小汉镇是德阳国家级高新区北区的核心承载区,一盘产业“大棋”在此铺开一一广汉市火锅食材产业园在这里开建。包括曾食记、翠宏、迈德乐、巴蜀印象、张兵兵在内的众多在国内行业响当当的火锅食材生产企业,正陆续到该镇“报到”,入园发展。

鸟瞰小汉镇。小汉镇供图
“园区正在围绕火锅底料、火锅预制菜连锁加盟企业、电商平台、市场营销等领域招大引强,推进火锅产业聚企成链、聚链成势。”据谢成介绍,为支持入园企业加快品牌打造、研发创新,小汉镇和园区建立工作专班,持续完善服务代办等工作机制,推进污水处理厂等要素保障项目建设。中国火锅食材技术检测中心、食品辐照灭菌中心、火锅产业大数据库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稳步推进。
“产业集聚发展,将为企业节约大量成本。”四川博千亿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飞龙经常说起一件趣事。该企业是广汉一家中等规模的火锅底料生产商,每年将采购约3000吨牛油原料。“之前一直都向外省一家企业采购,最后追根溯源才发现,上游原材料供应商竟然就在本市。”李飞龙说,相关企业同园发展后,不但免去了“中间商赚差价”,而且就近采购,仅牛油一项,每年可省下数十万元包装及运费。
园区发展为广汉火锅企业彻底告别手工作坊、加大科技创新权重、加快产业升级迭代速度,进而全面实现标准化、数字化提供了可能。去年3月,曾食记与成都大学、四川旅游学院共建火锅食材联合研究院,已在食材新品研发、新型保鲜技术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率先实现火锅食材标准化。

四川省曾食记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受访者供图
迈德乐请来德国西门子公司“量身定制”智慧生产车间,从牛生脂的前处理、熔炼,到最后的包装……所有工艺流程实现全程自动化。去年,该公司牛油出厂价同比下降10%左右,销量同比增长15%,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
火锅香则人气旺,产业强则底气足。眼下,小汉镇继续打起火锅的“主意”:在火锅食材产业园所在的德阳国家级高新区北区,总投资15亿元建设广宇国际食品产业园,打造集生产制造、生产设计、中试成果转化等食品产业综合体。重点引进调味品、预制菜、休闲食品等食品类企业。该项目建成后,预计年产值达30亿元。
“这两大园区建成后,将新增近万个产业岗位。”谢成坚信,在“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这条中国食品产业新赛道上,小汉镇定会抢得先机,实现2027年产业规模达300亿元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