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青春记忆里的三原色——“校友回湘”寻访组解码附中校友终身成长力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2 07:32:00    

谭琳静 张炎炎

2024年9月至2025年4月,为积极响应湖南省委、省政府,长沙市委、市政府“校友回湘”的号召,迎接湖南师大附中建校120周年,长沙晚报记者和附中校友会联合组成“校友回湘”寻访组,穿越山河、横跨南北,采访了40多位杰出校友代表。寻访组发现,无论是浴血奋战的将军还是问鼎科研的院士,无论是科技报国的创业者还是守护传统的文化人,附中校友们身上始终跃动着某种相通的湖湘气质——那些被故土和母校宽容的棱角、托举的任性、点燃的理想,终究在岁月长河中凝练成毕业生们终身成长的动力。

幸福力是校友们青春印记里的生命底色。在采访中,90%的校友将“幸福感”作为母校记忆的关键词:

——“让人幸福的不是刷题,是教学楼走廊的纸球排球赛。”校友麦小麦记忆中的“无网排球赛”,是附中教育哲学的生动注脚;

——91岁中将王厚卿仍记得初中时那场以少胜多的雪仗,语文老师一句“小伙子可以当兵”的鼓励,让少年在心中种下英雄梦;

——国际奥赛奖牌得主郭早阳心中珍藏着手电筒被窝读武侠的“违规时光”,正是学校这份对好奇心的包容,让他在力学世界开疆拓土。

责任感是校友们刻在血脉里的家国密码。张履谦院士执笔写下“为祖国工作70年”的期许,丁洪院士放弃美国优渥待遇全职回国,江峦带领科技“小巨人”反哺三湘热土,附中人的选择里藏着共同的精神密码:

——它来自战火中的温暖。99岁的张履谦院士始终铭记,炮火中迁徙的广益中学(附中前身)老师那句“只要我们有饭吃,就有你们的饭”的承诺,让战火中的少年懂得了责任重于泰山;

——它来自校训里的基因。“公勤仁勇”四个字,在丁洪身上化作建设大科学装置的执着。从小立志为国造“芯”的窦强,扎根国产CPU研发和产业化推广二十余载,以匠人精神助力祖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它来自湘江畔的传承。刘筠院士、刘少军院士以及刘启智祖孙三代接力传承,扎根鱼类遗传育种研究,从“让中国人吃上鱼”到“吃好鱼吃放心鱼”,责任担当如同湘江水,在代际间奔涌不息。

创造力是校友们破界生长的精神原力。 校友们都说,在“不刷题”的附中传统里,藏着创新人才辈出的密码。

永远把时间留给热爱——语文老师的启发式教育让中学时期的董凡爱上写作,“谋篇布局”的锻炼也让他在日后的企业管理中受益;少年大学生罗祾在足球场与实验室间穿梭,证明“会玩”与“会学”从不对立。

将跨界思维融合到创业——从生物学霸到金融精英再到手游行业的跨界,“80后”曾兆从不给自己设限;从舒适圈跳进金融科技浪潮,肖敏在逐浪中收获成就。校友们坦言:“附中教会我们用多棱镜看世界。”

把“叛逆”化为破局的勇气——当年翻墙头去看电影的“顽皮少年”杨伟武,如今已成为产业投行的弄潮儿,与同窗好友上演现实版“附中合伙人”;曾经在班级合唱中以一己之力带领全班“跑偏”的女生谢鲲,如今已成为人工智能和网络安全领域的“科研玫瑰”。那些被温柔呵护的“叛逆”,最终都化作打破常规的勇气。

将目光投向附中校友的精神图谱,会发现,幸福力、责任感、创造力如同三原色,交织出独特的成长光谱。走出校园,走到广阔的天地之中,蓦然回首,这才发现,教育不是模具而是沃土,不是雕刻而是点燃——那些雪仗中的谋略、实验室里的痴迷、跨学科碰撞的火花,终将在时光中酿成改变世界的力量。正如湘江永远向前,附中人的精神长河,正奔腾出新时代的壮阔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