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基层干部扎根泥土的“治理笔记”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3 14:32:00    

胡宇

贺伟以其在宁乡大成桥镇工作实践为基础写成的新书《群众主体:乡镇党委书记的基层治理笔记》,干货满满,令人惊喜。在当下乡村振兴与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宏大叙事中,全书直面矛盾的坦诚态度、扎根泥土的实践智慧和饱含深情的文字表达,也似一场及时雨,为新时代基层治理提供了鲜活样本与思想启迪。作为联系大成桥镇的干部,我见证了他在这里五年的艰辛与坚守;作为一名业余作家,我惊叹于他将基层现实的复杂肌理转化为清晰明澈的文字力量。这本书不仅是基层治理的实践笔记,更是一位乡镇干部用脚步丈量土地、用思考沉淀经验的真实记录。书中没有宏大的理论堆砌,却以“白天走干讲、晚上读写想”的朴素笔触,将乡村治理的困局与突围、阵痛与新生娓娓道来。

破局突围的基层智慧

翻开书的第一章,作者从“信访困局”切入,直面基层治理中最棘手的矛盾。大成桥镇曾因煤矿关停等原因导致干群关系紧张陷入“群众上访、干部灭火”的恶性循环,但书中没有止步于困境的渲染,而是以“重建信任”为突破口,让干部从“坐办公室等矛盾”转向“进村入户解心结”。作者以“友良大哥从对抗到合作”“海燕女士从憎恶到感恩”等真实案例,生动诠释了“以心换心”的群众工作法。他提出“信访问题本质是信任问题”,通过“走遍村组、倾听诉求、化解积怨”的笨功夫,重构干群互信纽带。在“强基赋能”章节中,作者系统梳理了大成桥镇发动群众的创新机制:村里的事由群众当主角,在产业发展上群众掌握主动权,由“自上而下”定变为“自下而上”选,在乡村建设中由群众共同筹资筹劳、自我监督管理,在基层治理中坚持民主协商议事制度,扩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真正让“村事”变“家事”。这些实践既是对“政府主导型治理”的突破,也是对“群众主体性”的重新定义。

治理现代化的深层思考

在“强基赋能”章节中,作者将笔锋转向制度设计。他提出“干部激情不是靠口号喊出来的,而是靠机制活起来的”,并分享了大成桥镇推行的“积分考核制”:将矛盾调解、产业发展等任务量化到人,考核结果与绩效直接挂钩。这一举措不仅打破了基层“干多干少一个样”的痼疾,更让年轻干部看到“有为者有位”的希望。书中提到一位年轻干部,刚入职就安排了他给各办公室分配全镇卫生区域的任务,这位干部深入一线,积极想办法,克服了人生地不熟的困难,很快成长起来。这样的案例,为破解基层人才流失难题提供了现实路径。

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并未将制度固化为一纸文件。他在书中反思:“再好的制度,若脱离群众参与便是空中楼阁。”为此,大成桥镇探索“群众评议干部”机制,让村民代表定期对干部作风、办事效率打分。这种“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双向监督,既避免了形式主义,也让治理真正回归“为民”本质。

泥土里长出的生命诗行

作为一部基层干部的“治理笔记”,这本书最动人的不是经验总结,而是字里行间流淌的真情实感。书中既有“与三任镇长并肩作战”的团队记忆,也有对“项目发包权博弈”“形式主义陷阱”的制度反思,个体命运与时代变革在乡镇场域中激烈碰撞。作者坦言基层工作中的矛盾和困惑,不回避“群众过度参与”“工程进度风险”等赋权改革的副作用,但始终秉持“宁可慢些,也要真实”的价值坚守。这种既清醒又赤诚的写作姿态,让全书既有解剖现实的锋利,又葆有关怀生命的温度。尤为让我感触的是,作者将文学情怀融入治理实践。他笔下的乡村,既有“稻花香里说丰年”的诗意,也有“空心化村庄”的隐痛;既有乡贤返乡创业的励志故事,也有留守老人独坐门槛的落寞剪影。这种“生命叙事”的视角,让政策术语变得有血有肉,也让读者看到: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命题,更是情感联结与文化重建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