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丨面对外部不确定性,中国有能力稳定金融市场和经济基本盘
中国一季度经济运行起步平稳,国内生产总值5.4%的增长超出预期,表明中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也体现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同时,中国也在积极应对美国滥施关税可能带来的影响。
应当说,一季度超预期表现,与我国增量政策提前发力以及企业抢出口有一定关系。与此同时需要注意到,国内扩大内需仍需加力,企业出口若受影响也会加剧“内卷式”竞争等,因此,需非常重视外部环境变化的新变量。
当前,中国不仅面临全球贸易的不确定性,还有美国金融体系与经济运行的不稳定性。美国滥施关税干扰其企业供应链,未来可能因供应短缺而导致美国的高通胀死灰复燃。特朗普要求美联储降息,但这可能损害美联储独立性,因此市场出现持续抛售美元资产的趋势。这些因素将加剧美国经济衰退风险。如果美国滥施关税不改变,美元循环体系可能被动摇,冲击全球金融体系。
基于上述现实,我国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美国所谓“对等关税”对出口的影响,以及美国若出现经济衰退则可能引发全球需求减少;二是美国金融体系不稳定性带来的冲击,包括全球流动性、资产定价等问题。目前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2407亿美元,此外,美国金融体系波动可能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市场对人民币资产安全性的认识,我国也有能力稳定资本市场。
对于可能产生的出口冲击,目前首要任务是帮助受影响的企业暂渡难关,比如针对性的贷款展期或免息、帮助出口转内销、提供失业救济保障等。与此同时,需要加快落实年初制定的各项增量政策,打好政策“组合拳”,促进内需提速运转。
扩大内需既是应对此次短期冲击的关键手段,更是长期的国家战略,因此首先要增强系统的韧性吸收短期冲击,而不是为了应对短期冲击而影响长期系统的稳定和平衡。因此,一方面要积极应对短期面临的冲击,稳预期和强信心。另一方面,从长期来看,也要强调政策的有效性、系统的平衡性与发展的质量。
过去几年,美国为应对全球新冠疫情冲击,采取了激进的无限量宽松货币政策以及空前的财政刺激政策,最终形成高通胀、高债务与高利率等市场风险。当前,美国政府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试图让外部承担成本,但这将引发更大的系统性风险。这些风险表明,遇到环境变化和冲击,不应只考虑激进反应而忽略系统的平衡性,也不能将单兵突进的政策视为灵丹妙药,要避免“饮鸩止渴”。
因此,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都要坚定信心、保持定力,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一张蓝图干到底。要积极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各项改革举措,以改革促发展;将全方位扩大内需与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要素市场化改革结合起来,继续推动科技创新与更高水平的开放等。要做好这些工作,在此基础上,通过内需扩张加量与区域贸易网络重构,有效对冲外部冲击。
当前我国需保持战略定力,将扩大内需的短期措施与长期改革结合起来,在出口转内销的背景下加快整治“内卷式”竞争,激发市场各类所有制经营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在产业智能化领域攻坚突破,继续引领全球技术革命与产业革命。我国拥有充足的政策工具储备、政策实施空间以及更加成熟的宏观经济治理能力,面对当前的不确定性冲击,有能力稳定国内金融市场和经济基本盘。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