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李莎:让“民生温暖”充盈在生活的细微处
“感谢政府为我们购买‘防贫保’,我们没有花钱就多享受了一份保障,治病报销比例还不低,真是雪中送炭。”回忆起去年儿子陈光满生病做手术后,因为“防贫保”,医保外自费的17623元成功报销10586元,黔东南州天柱县渡马镇新民村脱贫户杨金银言语间满是感激。
因病、因学、因灾……防返贫是一个动态化过程。2024年底,我省将137.8万建档立卡脱贫人口和44.4万防止返贫监测对象纳入低保或特困范围,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我省积极推进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建设和应用,实现对15部门24类数据的常态化共享比对。平台建成以来,经核查主动将2.6万预警人员纳入低保等兜底保障范围。
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强调:对农村低收入人口要建立统一监测、分类帮扶机制,把民生底线兜牢。殷殷嘱托为贵州办好民生实事、增进民生福祉指明了方向。
贵州将持续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持续兜牢民生底线,让“民生温暖”充盈在群众生活的细微处。

黔西南州建设省级区域医疗中心,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将“品牌、技术、科研、管理”平移到黔西南州中医医院,图为风湿免疫科派驻专家安阳(右一)坐诊。胡家林 摄
完善体系 兜住民生底线
今年年初,在铜仁市万山区茶店街道办服务大厅,村民杨仙桃给自己的社保卡办理了“升级”,“养老保险金、占地补贴……以前都得拿存折去银行一个一个打出来才知道。如今这些补贴都打到社保卡上,手机上随时能查,而且去银行取各种补贴金都用同一张社保卡,方便!”
杨仙桃点赞的,是铜仁市推行的社保卡多领域多场景“一卡通用”功能,社保待遇领取、医保就医购药、财政补贴发放、交通出行、政务办事等涉及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一张社保卡都能解决。社保卡实现一卡通用,反映出当地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喜人成效。
完善社保体系建设是兜牢民生底线的重要举措,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十四五”以来,贵州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完善广覆盖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通过建立健全社会保险体系,截至2024年,城镇职工、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817.29万人、1939.41万人,失业和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355.81万人、637.68万人,全省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持续稳定在95%以上。
通过建立健全社会救助体系,我省连续实施低保提标;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随城市低保标准提高而提高,目前全省平均标准较2018年增长27.4%。创新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困难移民一次性临时救助,共向154.6万人次发放救助金23.1亿元。
通过提升社会福利保障能力,全省社区社会组织数量从2021年的6000余个发展到现在的12.74万个;支持16家儿童福利机构实施优化提质工程;连续5次提高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标准。

贵阳市开阳县东湖社区老人在社区老宝贝乐园就餐 贵州省慈善总会提供
促进就业 稳住增收底线
3月22日,省总工会2025年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线下专场招聘活动在贵阳举行。新就业形态、新能源、现代服务等多个行业领域的50家企业,提供包括快递员、外卖配送员、家政服务员、各类技能操作员、安保员等多种类型的岗位2096个。
据统计,此次招聘活动共收到简历634份,初步达成就业意向155人。其中,40岁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郑先生找到了自己较心仪的岗位,“我今天在这里找到一份快递员的工作,薪资待遇还不错,今年就不用去广州打工了。”
就业是民生之本。通过扩大就业容量,提高就业质量,推动实现劳动者工作稳定、收入合理、保障可靠、职业安全等,能够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今年2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入实施“六六就业稳岗计划”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提出6个方面22条措施,确保全省就业大局稳定。
为实现省外务工稳定在600万人左右、省内城镇新增就业60万人以上的目标,2025年元旦春节以来,全省各级人社等多个部门集中开展“千企万岗”募集、“春风送岗”招聘、“点对点”集中输出、“春风助企”用工保障、“今冬明春”技能提升5大行动,加强就业公共服务,全力做好就业稳岗工作。
“两节”以来,全省设置返乡返岗服务点2174个,开展劳务协作对接289次,组织开展各类招聘会1839场,2万余户企业提供省内外岗位160余万个。

省总工会2025年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线下专场招聘活动现场为求职者提供就业指导服务 贵州省总工会供图
病有良医 守住健康底线
“感谢医生!我的腰现在好多了。”近日,在贵州第二批县域医疗次中心建设项目、毕节市威宁自治县黑石头镇卫生院疼痛科治疗室里,黑石村村民马茨花对做复查的医生表示感谢。
几年来,她的腰疼一直都是跑到50多公里外的县城去治疗,近期听说黑石头镇卫生院也能治疗,便抱着试试的心态,马茨花做了几次诊疗,“效果挺好的,也很方便。”马茨花说。
为破解偏远群众看病难题,贵州在全国率先建设县域医疗次中心,选择一批距离县城远、覆盖人口多、自身基础好的乡镇卫生院,打造成为具备二级医院服务水平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截至2024年底,全省已建成150个县域医疗次中心。
步入新时代,群众愈发珍视生命质量与健康水准,对政府保障民众健康、供给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保健服务的期望愈发殷切。
为推动“病有所医”向“病有良医”转变,兜住、兜准、兜牢群众健康底线,我省正健全完善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和省级龙头医院为引领、以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和市级医院为重点、以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为载体、以县域医疗次中心为枢纽、以健康乡村为抓手的五级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均衡布局。
“大病不出省”“一般病在市县解决”“日常疾病在基层解决”……这是我省未来不断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行动目标,更是持续擦亮人民群众“健康底色”的温暖蓝图。

县域医疗次中心、关岭自治县花江镇中心卫生院医生在病房查房 杨承涛 摄
文/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罗亮亮
编辑/李冰
二审/金艾
三审/李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