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命治病的静脉输液是如何诞生的?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春祥 通讯员 谷俊远 胡展晴
4月2日,正在长沙市第三医院(湖南大学附属长沙医院)住院的王爹爹刚吃完早饭,责任护士就来到病床旁,为他挂上当天的治疗用药。

“病房里这么多病人,大部分都需要打针输液。你们是怎么做到这么早就配好药给大家都用上、又不会搞错呢?”王爹爹好奇地询问。那么,你是否与王爹爹一有着同样的疑问?
其实,在医院守护生命的阵地上,有一个神秘而重要的部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它专为提供高质量静脉用药集中调配专业技术服务而诞生,日复一日地为患者用药安全保驾护航。

科技赋能高效无菌
长沙市第三医院静脉用药调配中心配备有完善的普通药物及肠外营养(TPN)配置间,独立抗生素药物配置间和细胞毒性药物配置间,承接了全院1000余名患者的静脉输液调配。
除了基础设施,静脉用药调配中心配备的现代化设备(智能贴签机+智能分拣机+配药机器人)也对日常工作的完成大有助益。完备的设施、科学的管理,确保能高效完成日均接近2000袋静脉用药的配置工作,保障患者用药的安全、有效、及时。
环环扣扣 高效无误
简单来说,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工作流程就是接收各科室医生发送的医嘱,专业的药师进行审方、批次决策、排药、进仓核对后,由配置人员在洁净的环境下集中配置,最后将配好的成品药液再次经过药师复核、分科、打包,再送到各个科室。环环相扣的工作环节对严谨缜密的工作流程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有着极高的要求。
清晨六点,当整座城市刚刚苏醒,静脉用药调配中心里已是灯火通明。药师、护士们穿上防护服和口罩,全副武装,在各自的“战斗区域”准备就位,为一瓶瓶成品静脉用药的诞生开启一场烦琐的“旅程”。

①药师处方审核
接收医嘱后的审方是静脉用药调配工作的起点。结束上午6—8点的第一批配置之后,审方药师迅速投入当天的新医嘱审方工作。他们须具备扎实的药学专业的知识,严格且迅速地对收到的住院病区医嘱的规范性、合理性进行审查,及时与医师沟通,保障用药的合理性与安全性。

②排批,打印输液标签
住院患者医嘱经过审方药师的严格核查后,将由另一名药师进行批次设定、瓶签打印处理。小小的一张输液标签涵盖有住院号、病区、患者姓名、年龄、床号、药品名称、规格、剂量、数量、用药时间、用药频次以及各环节的责任人等详尽的信息,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此外,药物调配的批次设定不仅结合了医嘱开具的频次,也兼具临床的需求考虑。除了每天的常规药品调配外,静脉用药调配中心还在每日10:00开设了肠外营养与化疗药物的集中调配,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用药支持。

③排药核对
输液标签打印完成后,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护理人员与药学人员将进行标签分类、贴签、排药、复核等一系列紧密的流程:首先,他们需要在几十余种药品中精准拿取用量,并对所需溶媒进行清点,随后手动或使用贴签机进行贴签操作;而后根据标签内容,按药品、溶媒进行分门别类的摆放,对于不同批次与种类的药物,还将使用不同颜色的篮筐进行区分。
为了防止发生摆药贴签错误,每一袋溶媒都需经过双人核对扫码后,将调剂好的药品按照批次分别放在指定区域,等待次日调配。
这一环节不仅工作量大、时间紧,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考验的是团队协作与综合能力。

④加药混合调配
根据药品特性(普药,抗菌药物和细胞毒性药物),配置人员分别于不同的配置间,遵循无菌操作规则,按照输液标签将药品加入溶媒。
⑤成品核对
在完成大量的配置工作后,将有数名检查者对配置完成的成品输液进行核对分拣。在核对过程中,不仅要检查药物调配是否准确,还需对成品输液质量进行检查,包括输液袋有无漏液、沉淀、变色、异物等。最终,所有输液将通过智能分拣机识别,分门别类地进入各个科室的成品箱中。

⑥打包下送
分拣完成后的成品输液,将以科室为单位,打包后放置于转运箱中,由工勤人员运送到各科室后,护士进行核对扫码接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