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科学家张睿睿:让机器人“自主思考”走进现实|致敬2024四川经济影响力人物
封面新闻记者马晓玉 谭羽清
当下,人形机器人领域发展势头迅猛,各地纷纷抢占先机,推动人形机器人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在这股热潮中,成都也“跑步”入局,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
3月31日,封面新闻记者走进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创新中心),见到了国内唯一、全球唯三,真正拥有人形机器人“最强大脑”的超轻量级人形机器人——“贡嘎一号”,也与它的缔造者,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董事长,成都市政协委员,正高级工程师张睿睿展开了一场深入对话。面对镜头,张睿睿目光坚定:“我们不能让机器人一直依赖遥控,它必须具备自主完成任务的能力。”
逐梦之旅
从机器人学博士到蓉城创业先锋
张睿睿与机器人的缘分,宛如命中注定般深厚。
本科阶段,他投身机械自动化专业。留学英国期间,在伦敦大学国王学院攻读机器人学博士学位,还幸运地师从国际机器人学泰斗、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戴建生。毕业后,张睿睿作为联合创始人加入帝国理工大学创办的一家欧洲500强企业,担任研发与产品总监一职。这段宝贵经历,让他积累了深厚的行业经验,也使他对全球机器人市场的风云变幻有了敏锐且深刻的洞察。
故事的转折发生在2017年末,张睿睿应导师之邀回国参加中国深圳创新创业大赛,凭借卓越表现一举夺得总冠军。赛后,一家成都企业递来的橄榄枝,点燃了他返乡创业的热情。次年,怀揣着将机器人技术落地转化的坚定信念,张睿睿回到成都,创立了成都睿乐达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六年时间里,张睿睿率团队在机器人领域攻坚克难、创新不止。至今,团队已成功研发出6大系列、100多款机器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在第31届成都大运会颁奖仪式上惊艳亮相的 “蓉宝” 机器人,这是国际赛事舞台上机器人颁奖的首次尝试。

“贡嘎一号”。图源受访者
一年攻坚
让人形机器人真正拥有“大脑”
近两年,国际国内人形机器人布局近乎出现白热化竞争的态势,张睿睿敏锐察觉到成都推动人形机器人研究的迫切需求。2024年4月,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在张睿睿的带领下正式成立,这也是由省政府直接支持推动的四川省一号创新工程的一号原点项目,获省市区政府综合支持超5亿元。
自成立以来,创新中心在技术研发的道路上一路高歌猛进,不断取得突破性成果:同年6月,创新中心攻克人形机器人 “视觉模仿学习” 这一关键核心技术,发布了全国首个基于视觉扩散架构的人形机器人任务生成式模型R-DDPRM;8月,发布中国首个机器人多模态模型 RRMM 及双臂协作系统 RTACS;10月,“贡嘎一号” 在成都诞生,实现成都造人形机器人零的突破,作为全国唯一、全球唯三的超轻量级、首台带大脑轮臂式人形机器人原型机,其应用场景广泛,涵盖家庭、工业、养老、医疗等多个领域;11月,发布中国首个基于扩散架构的人形机器人高速推理模型R-DDIRM。
这样惊人的 “进化” 速度,在行业内树立了新的标杆。然而,张睿睿和他的团队并未满足于现有的成绩,而是将目光聚焦于一个更为关键的课题:如何摒弃传统机器人企业热衷的 “跑跳翻腾” 炫技路线,让机器人真正拥有智慧 “大脑”?
经过不懈努力,Raydiculous—1系统应运而生。今年3月,创新中心发布国内首个基于3DSGs的人形机器人规划推理执行系统。该系统在执行大空间和跨空间任务中拥有长视野推理规划能力,同时具备自主学习、处理跨场景任务的特性。
所谓长视野推理规划,就是让人形机器人自主规划行动路径,并在执行任务中实时推理——不仅能识别桌椅、门廊等物体,更能理解“厨房”“卧室”等空间逻辑,甚至预判移动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环境变化。通俗地讲,它可以做到拥有独立“大脑”思考,不再需要人类遥控指挥。比如一个简单的拿饮料的指令给到后,机器人能自主去厨房冰箱里拿饮料并给到坐在客厅沙发上的“你”。
此次升级,是人形机器人“实用性”的一次大的提升。这不仅在欧美团队采用的对算力强依赖的端到端VLA架构之外验证了新的基于3DSGs技术路径,更标志着“成都造”人形机器人在“大脑”中的突破。
而达成这一成就,张睿睿仅带领的不足百人的团队,耗时不到一年,恰如他们的口号 “make the ridiculous real” 那般,将异想天开变为现实。
广纳英才
打造国内顶尖人形机器人战队
对大部分企业家来说,组建团队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而张睿睿则在第一时间将目光转向“同门”。
“创业伙伴都是从我的博士师兄弟中挑选出的既有深厚学术造诣,又具备产业化经验的人才,并非单纯从事理论研究之人。” 张睿睿介绍道,2018 年决定回成都发展时,他将团队中来自全球顶尖学府的成员们 “打包” 带回国内,并在短时间内迅速汇聚了硬件、软件、机械设计及材料科学等多领域专业人才。
彼时,机器人行业尚未像如今这般火热,中西部地区的相关团队更是凤毛麟角,究竟是什么吸引这些人才漂洋过海、追随张睿睿扎根成都?“关键在于成都独特的城市魅力,无需过多赘述,大家都会觉得这是一座非常适宜工作与生活的城市。中西部地区首个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落户成都,自有其道理。” 张睿睿解释道。
除了城市本身的吸引力,四川及成都推出的一系列优厚人才政策,也为张睿睿团队广纳贤才提供了有力支撑。2017年,成都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加快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也是当年的“一号文件”,通过 “成都人才 36 条” 具体举措,为海外人才来蓉创新创业提供全方位保障,让他们享受 “国民待遇”。当前,四川省的“天府峨眉计划”、“蓉漂计划” 等一系列人才政策也同样诚意满满,从住房到教育,从医疗到文化生活,全方位满足人才及其家属的需求。
在张睿睿眼中,成都市的人才政策细致且全面,“海归人才到此,子女就学、住房购置、医疗保障等问题都能得到妥善解决。”
在选拔人才时,张睿睿格外看重探索精神,“鉴于人形机器人领域,尤其是‘大脑’技术方向,开源资源稀缺,团队成员的学习精神至关重要。因此,这些人才在完成既定研发任务的同时,还需主动研读最新学术论文,为团队技术路线提供前瞻性的见解。”
张睿睿透露,到今年年底,他的目标是将团队扩充至200人,打造中西部乃至国内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人形机器人团队之一,“如果您也怀揣着让人形机器人突破跑跑跳跳的遥控局限,为人类承担更多复杂、实用任务的梦想,欢迎加入我们,这里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