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盯高质量 用好“钱袋子”——看未来之城如何让资金“血液”更畅通
紧盯高质量 用好“钱袋子”
——看未来之城如何让资金“血液”更畅通

今年1月航拍的雄安国贸中心项目建设现场。雄安新区财政局通过“投建运一体化”模式,吸引经营主体购买雄安集团雄商置业公司30%股权,有效吸引社会资本支持雄安国贸中心项目建设。(河北日报资料片)雄安新区宣传网信局供图
建一座新城,需要大量资金支撑。
从设立之初,雄安新区就一直探索如何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为未来之城的拔节生长源源不断注入新鲜“血液”。
从发行专项债保障重大项目建设,到“四资”循环激活市场化造血功能,再到构建现代财政体系……雄安新区开辟崭新的聚财用财之路,让每一分财政资金都成为撬动新区发展的支点。
这座创新之城正用财政改革的“密钥”,开启高质量建设与发展的“新大门”。
用好专项债,保障重大项目建设
“慢点!慢点!就这个位置慢慢往下放……”2024年11月30日,随着最后一根百米钢轨精准铺就,京雄快线从雄安新区金融岛站到高架段终点的阶段性钢轨铺设任务顺利完工。
作为雄安新区“四纵两横”轨道交通网中的关键一纵,京雄快线助力京津冀交通一体化,促使三地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
“雄州站总建筑面积约1.7万平方米,如果没有财政的大力支持,项目很难顺利实施。”雄安轨道快线公司投融资业务相关负责人翟宇飞说。
雄安新区财政局累计发行54亿余元专项债券,撬动社会资本,为京雄快线等项目的顺利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
近年来,雄安新区探索财政高质量发展道路,统筹财政资源资金,集中财力办大事,做到聚财有力、用财有方。
在收入方面,雄安新区争取上级政策资金支持,加强组织收入,用好地方政府债券,以适应建设期财政支出需求。
2018年以来,雄安新区持续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单独命名“雄安新区建设债券”,累计发行40余期,保障新区安置房、综合管廊、生态水利等重大项目建设。
“安置房是容东片区建设的重大项目之一。为实现安置区能看到轮廓舒展、韵律起伏的城市天际线这一目标,我们将建筑高度划分为24米、36米、45米3档基准,建筑高低错落、开合有度,同时形成了丰富的城市街景。”雄安集团城发公司容东片区设计负责人李可介绍,项目能取得如此成绩,与财政善用专项债密不可分。
雄安新区还通过片区整体平衡方式发行专项债券,落实征迁安置资金,保障群众补偿安置到位、顺利回迁;统筹一般债券、中央预算内投资等各类资金支持白洋淀生态治理,助推白洋淀生态治理取得历史性成就,水质连续四年保持在Ⅲ类标准,稳居全国良好湖泊行列。
为更好发挥专项债券资金作用,雄安新区财政局建立各部门专项债券项目储备联动工作机制,高质量储备专项债券项目。2024年,项目审核通过率、债券发行和支出进度均居全省前列,保障相关项目全部开工建设。

今年2月,容东体育馆内,孩子们进行冰上运动训练。2018年以来,雄安新区持续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保障新区安置房、综合管廊、生态水利等重大项目建设。(河北日报资料片)李 达摄
“四资”循环,开创投融资新模式
在雄安,北京眼神科技多模态生物识别认证统一平台、维特瑞智能交通、芯联新集成可调谐激光器组件制备等一批高新产业项目建设运营,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
一个个高新产业项目的落地,让雄安新区的产业集群优势日益凸显。然而,回望雄安新区设立之初,钱从哪里来?项目怎么投?一度成为摆在雄安新区财政局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
经过探索和创新,新区终于找到破解难题的方案——双轮驱动,“四资”循环。
“我们坚持政府和市场双轮驱动,运用市场化方式筹措建设资金,大力深化投融资改革,推动资源、资产、资本、资金‘四资’循环,逐步建立起‘政府统筹、市场运作、多元筹措’的长期稳定投融资机制。”雄安新区财政局相关负责人说。
雄安集团作为雄安新区开发建设的主要载体和运作平台,是“四资”循环创新投融资体制的关键。
雄安新区财政局将容东综合运动馆等4宗土地作价出资雄安集团,推动土地资源向资本转化;采用“肥瘦搭配”、整体打包方式,持续向雄安集团注入实物资产、土地使用权等,为各类重点项目提供资金保障。
“四资”循环还有诸多创新之处——
打破资产常规分类,创造性地将各类国有资产按照经营属性和营收能力进行分类考核,采取趸租、经营租赁融资、租售并举等多种方式盘活国有资产,实现资产收益超60亿元,有力反哺城市建设运营。
创新资本投入方式,释放国有企业市场活力。积极稳妥发展混合所有制,推动国有企业通过投资入股、联合投资、并购重组等方式与疏解央企、社会资本进行合作,实现引资引智。例如,雄安新区财政局安排雄安集团项目资本金,撬动社会资本160亿元,用于燃气、供热、交通等领域。以国贸中心项目为试点,雄安新区财政局通过“投建运一体化”模式,吸引经营主体购买雄安集团雄商置业公司30%股权,有效吸引社会资本。
“集团发展得益于雄安新区财政局匠心独运的谋划和积极有力的推动。”雄安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
融合大财政理念的“四资”循环,实现了投融资体制的创新,为未来之城高新产业项目建设、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注入了动力。

日前,雄安新区科创中心中试基地内,芯联新(河北雄安)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激光器线宽测试。河北日报记者 李畅摄
推动构建“1+7”现代财政体系
只有改革创新,财政“造血供血”才能更加健康和顺畅。
为此,雄安新区全面深化改革,着力推动建设“1+7”现代财政体系。
各类改革创新举措,亮点纷呈——
研究形成1430条预算支出标准,探索建立雄安特色的预算支出标准体系;建立涵盖功能建筑、市政道路、园林景观等领域12大类1.2万余项的政府投资项目预算限额指标控制体系;制定《雄安新区本级财政预算管理办法》等文件,规范预算编制、执行、调整等事项;健全“1+N”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初步建立18类264项分行业、分领域绩效指标体系……预算管理改革,马不停蹄。
在政府采购公开招标项目全面实现“双盲”评审基础上,率先探索推行跨省远程异地评审;全国首创“数币贷”企业融资新品种,新区财政给予利息补贴,中小企业融资成本下降约2.4%;推行区域性集中采购模式,办公设备中标价降低40%,复印纸中标价降低42.8%……政府采购管理改革,成效显著。
国有资产监管系统、工程建设资金管理区块链信息系统、非税电子票据区块链系统等相继建立……数智财政改革,蹄疾步稳。
在全力踩下改革创新“油门”加速向前时,雄安新区财政局时刻握紧风险防控的“方向盘”,加强财政风险防控体系建设,重点关注基层“三保”、政府隐性债、暂付款,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财政风险底线。
据了解,雄安新区财政局未来将锚定打造“1+7”现代财政体系,坚持以“大财政、高质量、现代化”为主线,持续优化完善“一钱多用,多钱一用”财政运作管理机制,为雄安新区的高质量建设发展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李嘉亮 康晓博 邢云飞)
编辑:帆帆
来源:河北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