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协同促进轻工业数字化转型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1 10:23:00    

轻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重要传统优势产业和民生产业,在稳增长、扩内需、促消费、惠民生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轻工业经济运行稳中有进,规模以上轻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3万亿元,实现利润1.5万亿元,同比增长8.3%,高于全国工业11.6个百分点。持续激发轻工业活力,对加快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中,数字化转型是关键一招。

近年来,我国轻工业经济规模持续扩大,覆盖了大部分民生消费品行业,成为促进经济行稳致远的重要力量。通过以数字化转型场景培育为牵引,以数字技术创新应用为驱动,以数字化标准和人才建设为支撑,轻工业梯次数字化转型成效显著。2022年,工信部等5部门联合印发的《数字化助力消费品工业“三品”行动方案(2022—2025年)》提出“深入实施数字化转型”,以数字化助力“三品”,旨在引领轻工业进入数字化转型快车道。今年3月份,工信部等3部门联合印发《轻工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到2027年,重点轻工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90%左右,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75%左右,打造100个左右典型场景,培育60家左右标杆企业,制定修订50项左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形成一批数字化转型成果。

轻工业数字化转型成效显著,但仍然存在一些短板弱项。例如,创新能力不足,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相对滞后,产业链协同水平不高,安全保障落后于技术发展,等等。对此,应从系统观念出发,多方面赋能轻工业数字化转型。

全链条提升产业链数智化水平。引导轻工业开展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中小企业数字化水平评测等评估诊断,梯次开展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深化物联感知、智能控制、人机交互等技术在家电、家具、照明、手表等终端消费品中的应用,推动智能产品跨品牌互联互通。编制轻工业数字化转型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生产端重点研制关键技术、设备互联互通、数据安全与共享、评估评价等共性应用标准,消费端重点研制智能家居、智能穿戴设备等产品技术标准。深化党建赋能企业发展,形成梯度转型能力培育机制,通过加强培育帮扶,解决中小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不会转”的困惑。建立资源共享平台,促进数据要素跨域流通,破除企业间信息孤岛,实现全链条可视化管控。发挥国家产融合作平台作用,运用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专项再贷款引导金融机构支持重点轻工领域数字化改造升级。

优化轻工业数字化转型营商环境。加快构建轻工业数字化转型法治保障体系,建立数据确权、交易、共享的规范体系,重点解决轻工企业跨境数据流动、商业秘密保护等法律痛点。建立数字化转型容错机制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为技术攻关和模式创新预留容错空间,降低企业转型的制度成本。加大数字基础设施如5G网络、数据中心等建设,为轻工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坚实基础。建立健全轻工业数字化转型人才培养体系,既注重高端人才引进,也重视本土人才培育,形成人才驱动的数字化转型新生态。

充分发挥企业家作用,激发全行业创新活力。从行业层面建立企业家创新交流平台,将企业家个体创新实践转化为行业共享智慧,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鼓励在企业层面基于轻工业的特点,实施数字转型合伙人计划,将数字化转型目标分解为可量化的员工行为指标,建立创新收益共享机制,以集体智慧推动数字化转型。构建全媒体宣传矩阵,分享相关领域的企业家创新故事以及数字化转型成功案例,营造创新氛围,减轻中小企业“不敢转”的现实顾虑。通过设立数字化转型专项基金、提供税收减免等激励措施,降低企业转型初期成本负担,全面激发行业转型升级活力。鼓励地方、行业协会、联盟组织等分行业、分区域开展数字化转型供需对接活动,为企业提供专业化、定制化解决方案,宣传推广先进适用的数字技术和标准。(于 杰 杨 健)

来源: 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