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视点|低空赛道 郑州论道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康亚飞
地面以上千米之内,我们能创造出多少“低空可能”?
4月24日,由郑州市市场监管局主办、郑州市知识产权维权保护中心承办的郑州市知识产权宣传周系列活动之一——郑州市低空经济对话会举行。会上,随着《郑州市低空经济产业专利分析预警报告》的正式发布,一场以知识产权赋能低空经济产业发展为核心的对话就此展开。

低空经济,这个以低空空域为依托、以飞行活动为核心的新兴经济形态,正在郑州这片热土上展现出蓬勃生机。
走进对话会现场,氛围热烈而充满期待。来自低空经济企业的代表、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以及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的专业人士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低空经济的未来。
“低空经济不仅是技术的竞争,更是产业链的竞争。我们需要在核心技术上下功夫,同时也要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与运用。”一位企业代表的发言引起了在场许多人的共鸣。
随着低空经济被写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名单,郑州如何在这一赛道上抢占先机,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全球低空经济发展迅猛,中国也紧跟国际趋势,加快布局。从《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到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低空经济被多次提及,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河南作为中部地区的经济强省,凭借庞大的市场需求和丰富的产业资源,正在积极推动低空经济的发展。而郑州,作为河南的省会城市,更是这一战略的核心承载地。

报告显示,郑州的低空经济产业已经初具规模。从早期的零星通航作业到如今的完整产业链雏形,郑州走过了从无到有的探索之路。如今,郑州航空港区低空经济产业园和上街区低空经济产业园已成为产业集聚的重要平台,三和航空、鲲鹏通用航空等一批知名企业在这里扎根,为郑州的低空经济注入了强劲动力。
然而,挑战同样不容忽视。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教授刘战合在对话会上直言:“郑州在中游关键技术领域的企业相对较少,创新能力与一线城市相比仍有差距。如何突破技术瓶颈,是下一步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郑州正在积极行动。《郑州市加快培育低空经济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要通过“固链、强链、补链、延链”策略,推动低空制造、低空消费、低空服务等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政策支持下,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日益紧密。
河南寰球航空装备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受益者之一,该企业参会代表、公司总工程师王飞分享说:“我们正瞄准无人机+现代信息技术+行业应用进行技术攻关,希望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为郑州低空经济提供更多原创性成果。”
专利在低空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根据《郑州市低空经济产业专利分析预警报告》,郑州市低空经济产业全球专利总件数已达1759件,但发明专利授权率和有效率仍有提升空间。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代表、郑州大通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勇在会上建议:“企业应加强专利布局与预警机制,尤其是在出口产品方面,需提前评估专利风险,避免在国际市场中陷入被动。”这一建议得到了与会者的广泛认同。
从低空物流到低空旅游,从城市交通到应急救援,低空经济正在为郑州的社会经济发展打开新的想象空间。当然,其发展离不开政策的保驾护航。
近年来,河南省和郑州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从空域管理到人才培养,从基础设施建设到应用场景拓展,全方位为低空经济铺路。根据规划,到2025年,河南低空经济规模将达到300亿元,到2027年突破500亿元。
与此同时,为支持中小企业深耕细分赛道,郑州市知识产权维权保护中心推出AI预警+专利布局的政策组合拳,通过人工智能手段及时向企业推送专利、商标被侵权信息,引导企业通过专利导航、知识产权“起点计划”等项目加强易遭侵权技术的专利挖掘布局,迅速形成技术领先优势,打造出多个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低空经济是一场长跑,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共同努力。郑州有基础、有潜力,只要坚持创新驱动,未来一定能在这一领域占据重要一席。”郑州市知识产权维权保护中心主任陈俊强满怀信心地说。
从政策支持到技术创新,从产业集聚到场景落地,立足新发展阶段,郑州正以开放的姿态拥抱低空经济的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