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亦庄半马:全球第一场机器人“暗战”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1 17:56:00    

文 | 第一新声,作者 | 孙光辛

春天是跑马拉松的季节,但在上周末,北京亦庄却举行了一场以机器人为主角的半程马拉松比赛。

从南海子公园出发,终点设在全国首个国家级信创园区,在这条21.0975公里的赛道上,跑出了一场AI与硬科技的极限耐力赛。

不少人将2025年视作是人形机器人的“量产元年”,那么这场机器人半马就可以看做是人形机器人跑步进入“量产元年”的最直接的体现。尽管参赛选手表现各异,但相对于不少人印象中的“人工智障”,本次亮相的机器人已经在比赛中证明自己的强大实力。

然而,当机器人半马的赛场上硝烟散尽,技术亮点的掌声逐渐平息,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半马参赛团队:新老创业者同场竞技

总体上看,本次参赛的队伍基本上都比较年轻,除了少部分来自高校,或未公布具体团队的参赛队伍外,大部分参赛团队都是2023年前后才成立的公司。

来源:媒体公开报道、天眼查、各公司官网

获得冠军的天工Ultra来自于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其背后的发起单位和总经理单位是被称作广东机器人“七剑客”之一的优必选,该公司的CEO熊友军同时也是优必选的前CTO。

在某种程度上说,优必选现在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地位就是在熊友军的带领下发展起来的。优必选在成立之初主要研发的是教育方向的桌面级小人形机器人,与现在被人们熟知的天工机器人大相径庭。2015年,时任优必选CTO的熊友军牵头成立了优必选研究院,让优必选的业务转向如今的大人形机器人。但到了2023年,当时的优必选因供应链问题出现了亏损,为应对此状况,熊友军辞去了CTO的职务,北上北京开始创业。

熊友军选择北上二次创业的原因正是为了整合京津冀科研资源,突破人形机器人的关键技术具身智能。此次北上,熊友军也迅速找到的小米机器人和A+H上市公司京城股份。2023年11月,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又获得国资背景的亦庄控股的注资。

另一家同样来自于北京的参赛团队北京中科慧灵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灵宝CASBOT)也是近期非常火热的人形机器人企业。

灵宝CASBOT的创始人张正涛在2007年就参与到了科技部发起的乒乓球机器人项目,主要负责人形机器人的高速视觉系统研究。2015年,张正涛有了将机器人产业化的想法,但首次创业并没有直接选择机器人领域,而是光学智能检测系统。直到2023年,他才正式创立了灵宝CASBOT。

但在创业期间,张正涛一直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任职,从事的是计算机视觉和智能机器人系统的研究。再加上他第一次创业非常成功,他的灵宝CASBOT也获得了不少关注。今年2月,灵宝CASBOT完成的天使轮融资就超亿元级别,投资人中既有国家级政府投资基金国投创合,也有联想创投这样的顶尖CVC。

参赛团队中不仅有这些经历丰富的机器人行业老兵,还有很多备受市场关注的非常年轻的创业者。

获得亚军的N2机器人来自于松延动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松延动力”),创始人是1998年出生的姜哲源,创立松延动力时的他还是一名从清华辍学的博士生。

但就是这样一位非常年轻的创业者,却一手打造出资本市场上最火热的人形机器人企业之一,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就完成了5轮融资,且每轮融资都能吸引不少投资机构的关注。

今年1月和3月,松延动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先后完成了A轮和A+轮融资,融资规模均超亿元,其中A轮投资方包括神骐资本、北京未来科学城基金、天启资本、泽然资本、教育科技集团战略方等机构;A+轮由彬复领投,华强资本跟投。此外,英诺天使基金等著名投资机构参与了其早期的融资。

成立时间稍早一点的钛虎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钛虎机器人”)派出了其T170机器人参赛。与姜哲源类似,钛虎机器人的创始人易港同样是一位95后,大学毕业就创立自己的公司,并在近期获得了大量明星资本的关注。仅2024年第三季度至2025年第一季度这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这家公司就获得了4次融资,其中既有经纬创投的多次跟投,也有凡创资本、锦冠资本投资、商汤国香资本。

地方国资,悄然抢滩未来科技

在公布了具体参赛团队企业的队伍中,有5家来自于北京,除北京外,有4家公司的所在地是上海,仅次于北京。其他队伍则分别来自于深圳、广州、合肥等地。

这与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地域分布也基本一致。根据IT桔子的数据,2024年,北京、广东、上海三地发生的人形机器人融资事件占比高达71%。

北京目前有超2万家人形机器人企业,在本次活动的主办地亦庄就有优必选北京公司、小米机器人等重要人形机器人企业。同时,清华大学等高校也为北京提供了大量人形机器人人才储备,像松延动力不仅创始人曾就读于清华,其他主要成员中也有不少拥有清华背景。

上海也是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的重镇,傅利叶、智元机器人、开普勒等重要人形机器人企业都位于此。若将视野放宽到长三角,还有宇树科技、海康机器人等新老人形机器人强势企业。虽然这些企业未参加本次比赛,但雄厚的人形机器人产业基础还是让上海成为参赛队伍中仅次于北京的城市。

但通过在对此次半马参赛团队背后的投资团队的整理却发现,其他省份地方国资在人形机器人市场上同样活跃。

本次参赛的行者二号机器人来自于上海卓益得机器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卓益得”)。这家公司在2024年10月曾公布过一起1亿元的融资,但未公布具体投资人。随着本次机器人半马的举行,这家神秘的投资机构也浮出水面,就是郑州航空港私募基金。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关系,本次比赛中还出现了一个来自河南的团队:中豫具身智能实验室,使用的机器人也正是行者二号。虽然卓益得的所在地是上海,但作为郑州航空港私募基金成立后的第一个投资项目,中豫具身智能实验室也被不少人看做是河南对具身智能产业发展支持的一个缩影。

此外,位于北京的北京中科慧灵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灵宝CASBOT)同样出现了河南国资的身影。今年2月,灵宝CASBOT公布的融资中,河南资产赫然出现在投资人名单中。

此外,本次比赛也让人再一次感叹合肥“最佳风投之城”的实力。合肥哈工轩辕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是HRG合肥研究院孵化企业,于2023年完成了由火眼资本领投,合肥市天使投资基金战略跟投的天使轮融资;深圳市众擎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众擎机器人”)在4月完成了一笔近2亿元Pre-A轮融资,此次融资由StoneVenture领投,国香资本、弘晖基金等一众老股东持续加码。国香资本虽然是商汤旗下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但其下注的基金合伙人信息中包含安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合肥兴泰资本等国资系基金。

河南、安徽两地国资虽然在具体投资方式上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利用投资吸纳相关单位在当地发展的决心。本次参赛的中豫具身智能实验室便是在郑州航空港私募基金投资卓益得后成立的。安徽合肥本身就非常善于利用投资吸引各类前沿科技企业落户合肥,不少获得过安徽、合肥系国资基金投资的创业公司,也都在合肥落地建厂。

技术祛魅下,人形机器人打响“量产攻坚战”

如此多的人形机器人企业参加大量比赛或表演,背后折射出的是人形机器人企业进入“量产元年”后,通过实战场景验证技术可靠性、加速市场教育并抢占商业化先机的战略布局的雄心。

公开信息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含港澳台)发生的人形机器人整机或核心零部件相关的融资事件至少为31起,大部分为A-C轮融资,融资规模多数在1-3亿元,单笔融资规模较小。这是因为相较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我国当前的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时间较短,缺少像波士顿力学那样已经长期发展过很久的企业,很多国内的企业成立时间只有几年。

但在总体融资规模上,第一季度全球人形机器人企业融资规模约合人民币80亿元,而中国企业就贡献了40亿元,占到了全球人形机器人融资规模的一半。

也正因为中国人形机器人行业起步较晚,相关企业大多诞生于2020年之后,目前正处在初期发展阶段,不仅创业者们需要大量投资保证平稳的发展,投资人们也非常需要一个能够集中展示各家企业能力的机会。

赛场上的亮眼表现虽然能够给这些企业带来不少的曝光,但回到资本市场的逻辑,一场场精彩绝伦的比赛已经充分展示出了中国人形机器人企业的强大研发实力,但中国人形机器人想要在抢占全球市场的高地,最重要的还是是否有量产的能力。

根据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发布的《2025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蓝皮书》,202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销量有望达到1.24万台,其中,中国人形机器人的销量或将达到7300台,占比超过了一半。中关村智友研究院单位共同发布的《2025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产业研究报告》预测,2025年中国人形机器人产量将超万台,市场规模有望达到82.39亿元,占全球半壁江山。虽然具体数量存在差异,但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将占全球市场份额的一半基本上是事实。

这也给中国人形机器人企业,以及想要参与到人形机器人市场的投资人们提供了一个密切合作的机遇。对于企业,特别是初创团队而言,急需要获得推动研究成果转化为可量产产品的资金。对投资人而言,如何从这么多企业中快速找到合适的项目也是个难题。举办半马这种既能集中展示各家企业机器人性能,又能吸引大量投资机构前来观看,帮助企业与投资机构建立联系的活动就成为了一个不错的选择。

除了刚刚结束的机器人半马外,无锡将于4月底承办国内首届具身智能机器人运动会,根据官方信息,此次比赛除了设置更多类型的比赛项目外,还将举办相关论坛。

但正如第一新声在《从“讲故事”到“拼量产”,人形机器人打响热战》中所说,今年以来,资本市场的投资逻辑已经从“押注技术概念”转向“验证量产能力”。根据摩根士丹利今年2月发布的人形机器人百强名单,中国在人形机器人产业的规模方面已经处于领先地位,目前也基本走向了中美角逐全球市场的阶段。所以对于当前的投资人来说,技术的诱惑力已经大不如前,能否实现量产是更加关心的话题。

金沙江创投朱啸虎此前炮轰人形机器人,并从松延动力撤出的原因之一,其实也是源于对人形机器人“高估值,低量产”的担忧。不过金沙江创投的退出并没有打消其他机构进入的热情,其N2机器人预售订单已超600台,已经有了不小的量产需求,而其年初完成的A轮融资,正是要用于松延动力常州工厂的建设,解决量产问题。该工厂已于3月投产,年产能预计1000台。

“参赛即胜利,完赛是英雄”。

或许对于人形机器人企业来说,在行业进入到量产元年的新阶段,通过各种活动展示产品性能仍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让投资人看到,自己的人形机器人能在未来卖出多少台。资本或许会为一场比赛喝彩,但最终买单的,永远是万台订单背后的真实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