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河英才康波:看准人工智能下半场
原标题:被视为“异想天开”的项目 已逐一成为现实(引题)
海河英才康波 看准人工智能下半场(主题)
今晚报记者 张艳
2017年,31岁的康波带着团队踏入天津这座工业重镇时,瞄准的不仅是超算中心的机房,更是数字化转型的广阔天地。他开发的数据处理平台,将原本线下操作的重型工业软件,浓缩成指尖轻点即可轻松完成的云端操作;他在医院布设的“AI原生医院”,不仅提高了医生的工作效率,也让患者享受到了科技的福利……一个个曾被视为“异想天开”的项目,最终在实践中逐一成为现实。

作为一名“80后”海河英才,工程师康波有着敏锐的思维和超快的语速。博士毕业后,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和自己所学的石油能源专业相关,2017年来到天津,他便投身智能计算应用领域。在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他带领团队开展集中攻关、创新突破,实践“计算驱动创新”的超算服务模式,探索生成式智能的完整信创路线,为完善新一代国产超级计算机的应用生态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成绩。
康波的设计面向计算场景的多体系结构的微宏体系评测框架,成果应用于天河新一代超级计算机的应用环境选型。他带领团队系统攻关大规模和高通量计算关键算法,提出超级计算行业平台的云化与业务流技术体系,研制了面向超级计算的云化部署技术、嵌套式工作流、多层级资源调度等关键技术,形成“超级计算与云计算、大数据”融合技术方案,入选科创中国先导技术榜,服务于地震勘探、材料基因、药物设计等重大行业平台的建设,入选工信部信创解决方案,实现了国内单体最大的10亿量级中药组分活性库构建。
他作为主要技术负责人构建的“自主支撑的产业创新与公共共享大数据示范平台”获评工信部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示范项目。还构建了天河人工智能一体化平台,实现了“算力、算法、数据”的融合,形成了基于超级计算的人工智能研发核心环境。成果连续两次进入工信部“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重点任务揭榜单位名单”,获批筹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创新服务平台,成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十大应用场景。代表性应用成果获HPCWire等国内外专业媒体的报道,相关学术论文引用超1600次,已成为ESI高被引、热点论文,获评2021年度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百篇论文。获得天津市科技进步特等奖等省部级奖励5项、天津市专利优秀奖2项。他先后担任中国计算机学会、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中国抗癌协会等多个专委会(执行)委员,入选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第二层次人选,滨海新区杰出科技人才,获得天津最美科技工作者等称号。作为天河超级计算创新应用团队核心成员,荣获首届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奖。

人工智能的下半场是终端
“人工智能是有下半场的,我现在要做的就是做终端。”康波说,他在8年前就开始关注人工智能领域。第一波人工智能火了以后,他就在想,怎么把人工智能用起来?他设想,有没有这样的一个工具,比如说老百姓有某个需求,能不能通过智能的方式去解决?通过过去几年的探索,康波知道这件事很难。一直到2020年以后,康波发现大模型是一个很好的方向。2023年初,在他的带领下,发布了天河天元大模型,这也是天津自己做的一套生成式大模型。很快,康波就意识到,从创新和发展角度看,技术本身并不是一个终端的事情。
康波敏锐地察觉到,人工智能的下半场应该是对应需求端的发力,所以在海外实验室和创新中心的支持下,去年年底成立了天津智临天河科技有限公司,开始专心做成果转化。
天津是一座舒服的城市
2024年年底,康波选择天开园作为创业起点,他的身份从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数据智能部部长,转变为天津智临天河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这一抉择的背后是他对这座城市产业生态的深度考量。
他告诉记者,天津作为中国近代工业发源地之一,拥有完整的制造业链条和稳定的供应链体系,这对需要硬件落地的AI创业公司至关重要。例如,智临天河的数字人一体机从开模、组装到测试,均能在天津本地完成,无需跨省协调上下游。
此外,天津的政策支持也为初创企业提供了土壤。天开园作为孵化器,为康波团队提供了专利申请绿色通道、金融资源对接等支持,加速了技术转化进程。他说:“在天津,我们能以更低成本实现技术平权,让智能技术真正惠及大众,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在康波看来,天津对一些创造性的工作,有着很宽松的环境,是一个容忍度很高的城市。“在天津,是允许你把这些错都试完以后找到最优的路一直往下走的,这样的话,创业压力就会很小,这也使得我大胆地做了很多开场动作。”他说。
“试验田”耕种出技术硕果
康波刚来天津就把超算中心当作了“试验田”,做出了一个在行业内比较有影响力的“石油勘探数据处理平台”。由于工业软件是一个非常重型的软件,以前需要购置小型机工作站,还要专门配置机房。不仅如此,以前想要处理相关数据,就要拿到机房去处理,比如工作人员在外地采了一批石油数据,就要跑到全国为数不多的一两个点,效率很低。康波当时就想,超算是一个很大的平台,能不能用互联网的方式,即便人在天南海北,只要能联网就能处理数据呢?但是这件事做起来很难。这样一个大型工业软件,怎么能把它插到浏览器里边能打开,那个事就很不容易。康波和他的团队当时就想出了一套关于工作流的技术,甚至他们在跟合作的石油单位去聊的时候,对方都觉得不可思议。“既然要实现突破,要不然让我们试试。”于是,康波就沿着一条路不停地试错,这期间踩过不少“坑”,最后真的把这套技术做到了互联网上,实现了人坐在那,打开普通的笔记本电脑,就可以使用部署在超算的这样一套巨型的工业软件,而且处理起来也非常方便,这样一来,即便人在国外,都可以处理数据。
这套嵌套式工作流的技术,是从石油做起的,但是做完以后,康波发现,这套技术还能应用于各行各业,后来他们又做出了材料平台、药物平台、人工智能平台等。这项技术后来还延伸到了其他场景,比如疫情期间把职业院校的实训教室搬到了网上,学生在家里就可以上实训课了。
对话康波
记者:如何评价自己性格?有什么兴趣爱好?
康波:我是个典型的工程师性格,喜欢埋头解决问题。最开心的时刻是和公司的同事们一起写代码,一坐就是一天,对着机器拆拆装装也比较开心。以前喜欢玩网络游戏,现在基本上也没时间了,爱好也都戒了,试错需要花时间,多踩一个坑,就少一点不确定性。
记者:创业后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康波:最大的变化是从“确定性”到“不确定性”。之前在超算中心主要是做研究工作,现在每天担心产品是否被市场接受,连做梦都在想如何优化成本。
记者:是否担心自己的技术被模仿被超越?
康波:焦虑但不惧怕。我们专注做别人没做过的事,比如用相对低的成本做高精度产品。不怕是因为我们可以把成本做到让别人进都不敢进的那种程度。
记者:你对天津在AI、数据与智能创新等领域的前景如何看待?
康波:我们认为未来“人工智能+”是一个主要发展趋势,而天津在这方面很有前景。首先,天津的消费习惯非常好,所以说天津在人工智能方面是有内需市场的。在算力、算法、数据和场景上,天津的人工智能要素也是非常健全的。这也是我们在这里做“人工智能+”的底气。而且,天津的制造业也很强,将来人工智能发展的趋势是要做让老百姓能用上的产品,天津的制造业优势,就为企业提供了很大的机会,综合这些条件,天津的整体优势是别的地方不能比的。
记者:下一步的计划是什么?
康波:公司有一个发展计划,希望在这三五年之内尽快实现,前三年还是打好基础,在市场上立足,后边要快速的发展。如果顺利的话,预期今年下半年会推出1到2款智能定制化产品。
康波的故事,是工程师精神在智能时代的生动注脚。他用自己的经历证明,技术真正的价值在于能否让每个普通人触摸到创新的温度。在天津,康波与他的团队正以“愚公移山”的毅力,凿开智能技术普惠化的一道道门槛。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来源:今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