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川流中国·开天河》书写千年脉动,“运河三老”朱炳仁:既丰富又有高度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5 11:04:00    

封面新闻记者 荀超 实习生 李俊儒

“在中国辽阔的版图上,有一个独特的‘人’字印记,它不仅是地理形态的巧合,更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勤劳的结晶。这个‘人’字的一撇是蜿蜒起伏、气势磅礴的长城,而那一捺,则是流淌千年、生生不息的大运河。”

《川流中国·开天河》

近日,《川流中国·开天河》一书正式出版,“运河三老”之一朱炳仁作序。4月2日中午,正在翻阅该书的他,向封面新闻记者分享了自己的阅读感受:“既丰富又有高度,从文字中可以看出,这本书花了很多心思,充分体现了对大运河的追寻,是很有价值的一本书。”

《川流中国·开天河》朱炳仁篇章

2023年夏天,封面新闻派出多组记者,从蜀地出发,顺长江而下,来到大运河与长江的十字路口。一路向北,过山东、穿河北,直抵北京;一路向南,通江苏、到浙江,停泊杭州、绍兴。不断打捞千年智慧的遗迹,见证不断被改写的传奇。《川流中国·开天河》集结32篇新闻稿件,向世界诉说大运河的欢笑与泪水、前世与今生,以期能激起更多人对大运河的热爱与保护,甚至亲自丈量、感受“一河千载通南北”的壮举。

大运河,是朱炳仁的乡愁。生活、工作在运河边,“我每天都想和它谈谈天。”在朱炳仁看来,“大运河的意义不仅局限于这条河,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就像流淌在我们民族身上的血液一样,不断地滋养着我们,是中华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

朱炳仁阅读《川流中国·开天河》

2005年12月15日,61岁的朱炳仁与90岁的郑孝燮、82岁的罗哲文共同起草了《关于加快京杭大运河遗产保护和“申遗”工作的信》,并联名寄给了运河沿线18个城市的市长,呼吁用创新的思路,加快京杭大运河在申报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大领域的工作进程。

这封仅880字的公开信,一经发布,便引发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并推动形成了持续九年、轰轰烈烈的大运河申遗热潮。

“杭州是大运河入海的‘最后一公里’。”回顾大运河申遗成功的这些年,朱炳仁坦言,“我看到大运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活’的文化遗产,在申遗成功后,大运河不能总是保持老面孔,还要走向现代,走向未来。”

朱炳仁

《川流中国·开天河》通过“见证”“奇迹”“文脉”“传承”“变迁”“新生”等章节,以新媒体时代的新闻视角和融媒体叙事手法,深入解读大运河的起源、繁荣、衰落和复兴,涉及历史、人文、科技、生态等多个领域。从古今交通到水利建设,大运河至今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今,这本书已被朱炳仁陈列于杭州的江南铜屋文献厅和朱炳仁大运河艺术馆内。他期望能够使更多人铭记大运河在中华民族历史中的深远影响与崇高地位。“我们在运河发展过程当中,也要做好‘保护’这篇文章。不仅是保护它的发展,而且要让这种‘发展’在更好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创造更多文化,留给我们的后代。”

图据朱炳仁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