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治理口腔医疗陷阱要从预付制下手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0 15:55:00    

随着口腔护理市场快速发展,各类牙科诊所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然而,在这个热门消费领域,却暗藏诸多消费风险。4月7日,广东省消费者委员会特别提示,要警惕低价引流、预付费跑路等消费陷阱。要审慎选择服务机构,优先选择资质齐全、经营稳定、口碑良好的正规口腔机构或公立医院口腔科。要特别警惕一些小诊所用“终身质保”等夸大宣传诱导消费。应理性看待价格和品质,切勿忽视质量和安全。(4月8日《中国消费者报》)

口腔医疗服务的特殊性,使其容易成为消费纠纷的高发区。提供口腔医疗服务的民营机构占比较高,市场竞争激烈,部分机构因为市场竞争压力大,进而选择以低价引流、高价收割等营销方式维持生存。口腔治疗周期长,正畸、种植牙等项目往往需要持续数月,治疗容易因机构经营不善、医生频繁更换等问题而被迫中断。再加上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患者对治疗方案、耗材质量等缺乏判断能力,更容易陷入过度治疗或虚假宣传的陷阱当中。

在口腔医疗的诸多消费陷阱中,预付式消费隐患尤为突出。低价的营销策略往往与预付制捆绑在一起,不少机构规定,患者只有预付治疗费用,才能享受较高的折扣。有的患者一次性支付高额费用后,可能因医疗机构资金链断裂、突然闭店等原因导致治疗中断,后又面临维权困难。部分诊所要求患者全款支付种植牙费用,后续却以材料升级、手术附加费为由加价,甚至卷款跑路。尽管预付制在短期内看似是商家的让利行为,实际上却在一定程度上将经营风险转嫁给了患者。

针对医疗领域预付式消费导致的风险,国家卫健委等六部门近日发布通知,明确公立医疗机构自3月31日起全面停止收取门诊预交金。这一政策虽然主要针对公立医疗机构,但其传递的信号值得重视,即预付制若缺乏监管,很容易滋生乱象。民营机构作为口腔医疗服务的主力,应该主动摒弃预付模式,转向按阶段付费或单次结算,以降低患者的风险。此外,对于仍保留预付制的医疗机构,则要纳入重点监管名单,并探索建立预付资金第三方托管机制,避免出现卷款跑路等现象。

除了整治预付制外,其他配套措施亦需同步推进。比如患者与医疗机构之间应强化合同约束,在合同中明确服务内容、费用明细及责任划分,杜绝口头承诺。还要加强广告监管,严查“低价引流”“虚假疗效”等误导性宣传,对违规机构实施信用惩戒。此外,推动服务透明化,要求机构公示医生资质、耗材来源及价格等,用减少信息差的方式避免患者入坑。

在种植牙集采政策开始推行后,高价种植牙时代终结;服务价格专项治理,则进一步规范了口腔医疗服务市场。近几年口腔医疗改革成效显著,很多人对此深有感触。在此背景下,假如口腔医疗消费陷阱不除,改革红利就可能被乱象侵蚀。由此看来,治理口腔医疗乱象既是为了维护患者的权益,更是巩固医改成果的关键之举,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打击。 (时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