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丨重拳出击整治“图文游戏”
童方萍
《法治日报》记者调查发现,在电商平台上,一些商家在宣传商品时,经常以超低价、实惠装等作为营销噱头,消费者收货后才发现被商家的“图文游戏”绕了进去。
比如,湖北武汉一顾客在某店铺花13.9元下单了商品名称为“买3送3”的袜子套装,但收到货后只有3双袜子。顾客回忆说,下单时,商品图片中有6双袜子,旁边的小字也写着“买3送3”。他询问客服,客服解释,“买3送3”就是字面意思,一共发3双,不是额外再赠送3双。客服还说,“我们家单只袜子很厚实,一双顶两双。”
“图文游戏”的核心在于通过技术性误导制造认知偏差。商家利用消费者对图片和标题的快速浏览习惯,将关键信息以极小字体、模糊表述或隐蔽位置呈现,甚至通过文字歧义混淆真实含义。这种刻意设计的“信息不对称”,本质上是对消费者“知情权”的侵犯。
更值得警惕的是,此类行为往往游走于法律模糊地带。由于涉事商品单价低、维权成本高,消费者即便发现受骗,也常因“得不偿失”而放弃追责。这种“低成本高回报”的商业模式,无异于纵容商家将“图文游戏”视为牟利捷径。
面对“图文游戏”,消费者要强化证据收集和维权意识,在消费权受到损害时,运用一切有效的手段和渠道保护自身权益;平台应扮演好营运秩序维护者的角色,采取更严格的监管举措,加强对入驻商家资质的审核;执法部门应加大对此类行为的打击力度,充分运用法律手段给予其相应的处罚。
整治“图文游戏”乱象,不仅关乎个体消费者的权益保护,更是维护公平竞争、促进电商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当法律利剑高悬、平台责任压实、消费者敢于积极发声时,此类乱象终将失去生存土壤。
(作者单位:湖北省咸宁市嘉鱼县关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