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火上热搜的南京地铁“诡异人脸”暴露啥问题?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0 07:20:00    

近期,有网友发帖称,被南京地铁的车厢广告吓到,只见玻璃门外一张煞白的笑脸……原来是话剧《海底两万里》海报上“吓人”的角色,“鹦鹉螺号上忠实的船员弗利波斯,造型灵感来源于儒勒·凡尔纳。”目前海报已经撤下。

演员顾天宇是个小姐姐,她表示,“一大早醒来,五雷轰顶,变身地铁‘男鬼’了。弗利波斯这个角色非常可爱,完全没有恐怖的元素。替弗利波斯大副给通勤的大家在线‘赎罪’。”

其实此类事件并不是首次发生。曾有媒体报道,吴莫愁在广州地铁的广告照吓哭5岁小孩,还被夸张地称作“很像女鬼”。

该话题也引发设计界人士讨论。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杭海告诉记者,简单来说,就是照片没选好,地铁里面光线又暗。地铁也是户外广告,户外广告的确要慎重,人群密集的地方影响也大。其实我国《广告法》对于户外图像规定还挺严格的,杂志广告可以穿吊带裙,但户外就严禁这样的女性形象。

还有业内人士表示,这次乌龙看似荒诞,实则暴露了公共空间设计的“感知漏洞”。创意广告需要兼顾艺术表达与大众心理,尤其在封闭、快速通勤的地铁环境里,视觉冲击力与舒适度的平衡尤为重要。或许未来广告投放前,可以增加“场景模拟测试”,避免“艺术变惊吓”的尴尬。

杭海表示,公众对于图像的反应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事先想得再缜密,也可能公众反应不同于预期,但该事件里面存在问题是,地铁广告还是要谨慎,设计完不妨去实地看一下。地铁广告本身是一个很特殊的设计,此类恐怖形象放在地铁这种光线不太好的地方,对老人孩子造成惊吓,这不太好。以这样惊悚的方式关注广告内容本身,也不是良性效果。

地铁站、地铁车厢作为人流量极大的公共空间,向来都是打广告的好地方,可以说是“寸土寸金”。杭海说,“其实这背后也有一个悖论,很多广告希望引起话题,开风气之先,这也是一种广告策略。唤起注意是广告的要务,如何兼顾商业利益跟公共道德之间的平衡,这个值得我们思考。此外,广告管理也要把好关。”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校对 陶善工